在东子的童年里,是没有关于海的记忆的。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从小生活在东北平原的乡下,跟大海没有任何渊源的我,是伴着朱明瑛的歌声开始了对神秘大海的向往的。
18岁,参军到部队,我涌入大海的怀抱。这些年我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从渤海到黄海、东海,再到南海,中国的四大海域的海滨城市我都曾生活过,并且都曾在那里的海滩上赶过海。
“赶海”一词,对于远离大海的人较为陌生,而对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赶海就是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
我所在的部队驻守在黄海北部的外长山群岛,每到周末退潮时,我们战友三五相约,带着铁桶、铁丝、螺丝刀等工具,来到海滩礁石下,采集海产品。驻地的渔民把我们的这种行动称为“赶海”。
女儿出生在内陆,小时候总缠着我讲当兵时的故事,其中就有这赶海。听了我的描述,依依也总想着去赶一次海,我答应她,等她稍大一些再带她去。
刚才说了,依依五岁半和妈妈来大连度假,此间我带孩子到甘井子和老虎滩赶了两次海,后来我们在烟台生活期间,我也带孩子赶了几次海,而最频繁最难忘的赶海,是在我和孩子相依相伴的大连。
由于孩子刚离开妈妈,我换着样地哄孩子开心,这其中的一项就是我们爷俩都喜欢的赶海。那是一个周末,我们上网查了离家最近的海湾什么时候退潮,然后带上小桶、螺丝刀、铁丝、小铁锹等工具就出发了。
我们乘坐公交车到达目的地,523厂厂区外的一片海滩。沙滩上到处屹立着礁石,有的临海的礁石上,还可以清晰地看见海水退潮前的水痕,沙滩上还有形状各异的石头和漂亮的贝壳。我们到来时,大潮还在退着,随着潮汐的下退,滩头和礁石**得越来越多,有些大型的礁石上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水泡子,这些水泡子,有的直径三四米,有的只有二三十厘米,泡子周边是碧绿的海菜、海草、海虹和海蛎子,水中有小鱼、螃蟹……
我挽着裤腿和依依开始忙碌起来!我们拿着各自的工具,首先向那些岩石上的白色硬壳壳进攻,我们用螺丝刀把它们撬下来,然后把肉拨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件战利品——海蛎子。
我和女儿一人一把螺丝刀,开始了与海蛎子的大战,这项活动既需要体力又需要一些技巧,在这两方面,孩子自然不如我,可她依然雄心勃勃,但因为不会用劲,很多时候小海砺子都被她戳碎了,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外壳,我耐心地教她,渐渐的孩子就能够抠出完整的海蛎子了,当将一个肥大的海蛎子斩获后,孩子一阵狂欢。
小孩子做事总是没长性,过了一会儿,依依打算到沙滩上去捡石头和贝壳,孩子回来时,手里捧了很多她喜欢的“珍品”。我那边自然也是战果累累,不仅收获了一些海蛎子,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鱼。依依忙问我小鱼是从哪儿弄的,我伸手指向一个沙底水坑,告诉她小鱼是在涨潮时游到这个坑里,退潮后被困到这里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依依一边表扬我一边后悔没有和我协同作战抓获这些小鱼,我则一边安慰她一边鼓励她,而后我们拿着铁丝,到礁石缝隙里抠螃蟹。我先给孩子做个示范,拿了一根铁丝,趴到两个石头缝中,用铁丝在石头缝里抠了抠,就爬出来一只小螃蟹。孩子一见来了劲,接过我手中的铁丝开始行动。我又赶紧叮嘱她:“要先静静地观察石头缝里有没有螃蟹,如果有,再用铁丝把它钩出来。”
依依有了新发现
随后,依依开始一块一块石头的检查,看看有没有猎物,终于发现了小螃蟹。她悄悄地把铁丝伸进石头缝里去,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螃蟹没有乖乖地爬出来,而是往缝里钻,眼看着它就要溜走了,依依很着急,可是不管她怎么抠,螃蟹就是不出来,没办法她只好向我求助。我把铁丝头弯一个钩,让她再试试,这下,轻轻地一钩,那只固执的小螃蟹就出来了,而且还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小分队,见此孩子高兴地跳起来。
两个小时后,我和依依带着劳动成果回家了,这些战利品被我做成了味道鲜美的海鲜汤,孩子轻轻地喝一口:“哇,真香啊!”此后,几乎每周我都带女儿赶一次海,和大海做一次零距离的“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