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睦邻友好”、“远亲不如近邻”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优良传统几乎被抛弃,特别近20年来,邻里关系越来越淡漠,由此我曾写过一篇《冷漠的都市冷漠的人》,以期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
据调查,现代都市25%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45%的人只是偶尔和邻居见面打个招呼;75%的人不太了解邻居家里成员情况;65%的人表示一般不会向邻居求助;70%的人从没有帮助过邻居。
可能是由于性格和为人的原因,这些年,我无论生活在哪里,也无论是自己买的房子,还是租住的房子,我都十分注重邻里关系,我认为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和对门及上下楼的邻居处得像亲人一样,他们有事我会热情相助,我有什么事大家也会伸出援手。
前文说过,我从重庆回烟台待两天,就来到大连发展,虽然这次来大连是打算定居的,但一是手里没有购房的钞票;二是孩子妈妈的思想工作尚未做通,所以到大连自然还得租房子住。于是,在位于甘井子区的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家属区租了一套民宅,房主姓辛,其妻姓邵,比我长六七岁,辛大哥在单位开车,邵大姐内退后在一家私企当办公室主任,他们有一个22岁的儿子,已经参加工作。
我租的房子是二楼把西边,一个楼层只有两户,我的对门就是房东一家,据房东大姐讲,我当时住的房子原来是她们单位同事的,同事买新房搬走,她就直接买下来,准备将来给儿子娶媳妇用。儿子三两年内不能成家,所以就想租出去。
最初得知房东就住对门,我还有些顾虑,担心事多,后来经过接触感觉大哥大姐为人都很好,大哥实在,大姐爽快。刚开始租住时,是我一个人,大哥大姐家做什么好吃的,就会叫我过去一起吃。
后来,他们得知我离婚的消息,除却安慰之外,还再三地说:“东子,生活上有啥困难就言声儿。”当我带着搬家车,把女儿从烟台接过来时,大哥大姐和他们的几个同事早已等候在此,迅即帮忙卸车往楼上搬运物品,为了表示感谢我打算到酒店招待大家,结果大哥家早已备好了酒菜,一是代我酬谢工友;二是为我的女儿依依接风。由此,我们的关系越处越好。
依依与邵阿姨
11月下旬,我要进京3天,参加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可孩子该怎么办,邵大姐看出了我的难处,当她得知依依无法安顿时,热心地把孩子接到她那儿,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大连生活的这段时间,说起我和女儿的好邻居,除却住对门的房东一家,楼下一家也让东子终生难忘。
依依入读的大连市第77中学,距离我家大约有三四百米,出了小区穿过两条马路就是学校,早晨孩子自己去上学,刚开始放学也是自己回来,除天气异常我偶尔接送,都是她独来独往。进入10月下旬,白昼渐短,黑夜来得越来越早,孩子放学就已经夜幕降临,为了安全,此间我开始每天接孩子回来,恰在此时我的讲座日渐增多。
应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大连教育》杂志社的邀请,我开始为该市中小学校教师和家长做培训讲座,讲座时间大部分都是下午,活动结束回到家依依早已放学,让一个刚满10岁的女孩子走夜路,我是断然不能放得下心的,怎么办?一筹莫展之际,我想到了楼下的郑大姐。
郑大姐一家住在一楼,正好在房东家的楼下,大哥和大姐都五十出头,大哥在单位干些杂活,大姐下岗多年,在家带孩子,他们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夫妇俩都很朴实,为人热情,知道我是个“文化人”,对我特别地敬重。虽然没有直接办过事,但是我和依依来回上下楼,都与我们热情地打招呼。
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敲开了她的家门,简单的寒暄过后,直陈来意,并且答应她给予一定的报酬,郑大姐和大哥说我见外了,这个忙一定要帮,但坚决不要报酬,还说,见我一个大男人带个孩子不易,总想帮又尽不上力,这次也算有了机会了。
为了撰写这篇文章,我查看了当年的日志,仅此后的两个月内,郑大姐就帮我接孩子10多次。为了不耽误接孩子,有时大姐放下自己家里的活,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去学校接依依回家。
为了更好地满足一些教师和家长的需求,那段时间的讲座活动,有时要签售我的新书。出版社给我送发1000多册图书,有二三十个大包裹,这些书楼上楼下的搬运很是费劲,郑大姐就说可以先放她家,这样就免去了来回的周折,于是,大姐家的客厅、走廊,甚至是卧室都堆满了我的书。此后每次出去讲座,大姐和大哥都帮助往车上搬运这些书。
无论是对门的邵大姐和是楼下的郑大姐,谁家做好吃的了,不是邀我们爷俩过去,就是端过(上)来,尤其是对门的邵大姐,她总是说:“东子,你写作忙,不爱做就和依依过来吃,反正我也是做,大家一起吃还热闹。”在大姐的盛邀下,我和依依到她家吃过几次,可总麻烦人家,实在不好意思,后来大姐就经常做些依依喜欢的餐食端来,每次都说:“快,你们赶紧趁热吃了……”
一个在异乡漂泊的人,往往在得到一点点来自他人的温暖时,很容易动情,更何况受到这样的关爱,那种感激的情愫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但我从未对邵大姐、郑大姐说过我对她们的感激之情。
离开大连这几年,我和依依时常会想起他们,我也不止一次地和依依说:“我们再回大连,一定要回去看看两位好心的邻居阿姨。”
在大连的这段人生时光,是我和孩子最凄苦、无助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些心好的邻居相伴,还真不知我和孩子会怎样,女儿今天的阳光心态,和当年邵大姐、郑大姐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此时此刻,我想说一句:“谢谢您,我的好大姐,我的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