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的日子(1 / 1)

前文我曾说过不让女儿上学的事。我虽然不否认老师为孩子成长所付出的努力,但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在扼杀孩子个性方面“杀伤力”太大。可是因为女儿需要集体生活,需要玩伴,所以不得不还让孩子上学。

孩子的学是上了,我却一直做着“与学校夺孩子”的斗争。战到疲惫,于是回家上学。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孩子有多大的潜力,我们就给她多大的空间,因材施教,因材为学,走的是个性化学习的道路。结果只有几个月,孩子就把全年的课程学完了,而且还有充裕的时间尽情地玩耍。

2005年7月10日,因第二天孩子要进行期末考试,下午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安排考试事宜。吃过午饭依依独自坐车到校,下午过了5点半仍不见回来。她妈妈打电话到学校,被告知还没有放学,于是请求接电话的老师转告依依,给妈妈回电话。依依回电称,老师要求次日一早6点就到校。

我一听就火了:“8点考试,6点到校,提前这两个小时到校干什么?实在荒唐。”当时我在龙口市城区租住的房子,从家到学校有几十公里,甭说那么早没有车,就是有车也要在凌晨4点多钟就起床,而后赶赴学校。无奈,那天晚上让孩子住到了一个老师家里,第二天和那位老师一起去学校。

这件事促使我下决心举家迁至烟台,让孩子脱离那样的学习环境,并决定到烟台后,让孩子在家学习一年,由我和她妈妈辅导。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女儿曾经唱着这首歌每天早起上学,而现在她是在家上学,不用“背上小书包”,也不用“上学校”,更不用“天天不迟到”了。

早晨起来,从卧室到厨房,吃完早饭后从厨房到书房。书包是不用背的,因为书都在书房的书桌上放着;路是不用走的,因为“学校”就在家里;“迟到”也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从被窝到课堂……

依依在她的《一路玩来是长大》书中这样写道:

在这所学校大半年的时间里,我握笔的右手中指关节磨出了厚厚的、硬硬的老茧,眼睛也时常会看不清东西。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大夫说这是视疲劳,需要多休息,否则视力会近视的。可是,哪里有休息的时间,连睡眠的时间都快被剥夺了。

尤其邻近期末考试的那一段时间,老师一再提前我们到学校学习的时间,延后放学的时间,一天里我在学校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期末考试那天,早上8点开考,可老师要求我们6点就得到校,说争取在开考前再给我们辅导一下。爸爸终于发了脾气:“平时都讲什么了?到考试了本应让孩子好好休息一下!得,这个学咱不上了!”

于是,我离开了学校,成了一名不上学的小学生。爸爸妈妈为我制订了学习计划,分别辅导我文化课和培养我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迷你”学校里,爸爸既是校长又是后勤主任,妈妈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老师,而我既是班长又是学习委员还是科代表……特殊的学习每天按部就班而又趣味横生地进行着,我可以和妈妈辩论,可以和爸爸比赛;自然课可以搬到山野里上,历史课可以看电视剧……没有成堆的作业,没有早起晚睡,更没有排名次、罚做题……

除此,我有大把玩的时间,大把看课外书的时间,还有大把看电视的时间。虽然算下来每天只有5个小时在学习课本知识,可是我的学习效率很高,学习进度很快,不到半年时间就学完了五年级全学年的课程。余下的时间里,爸爸强化我的写作能力,妈妈则着重培养我的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还为我制订了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计划……

通过对依依回家上学的体验,我感觉尽管很多家长没有精力和条件让孩子回家上学,那也不要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试想一个老师用一种教育方式面对几十个个性不同的孩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对每个孩子都因材施教。

对于老师你的孩子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于家长却是100%,所以,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为他寻找一种最适合他成长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得到更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