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玩到农村(1 / 1)

对于出生、成长在城里的孩子,乡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一向认为,单一的乡村生活和单一的城市生活都是残缺的。从没有城市生活体验的人,视野狭窄,思维简单;而从没有乡村生活的人,终日蜗居斗室,或者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快乐、阳光都被挡在格子间外。

乡村有潺潺的溪流,有漫山遍野的花草,有唱歌的小鸟、潜游水中的鱼儿,有不怕被父母呵斥衣服玩脏了、不用赶着去弹钢琴学画的质朴孩童……到了乡下,你的心会因为天宽地阔而不再拘束,会因为天蓝水清泥土芬芳而变得润朗、有灵性,会因为人质朴善良而越发宁静豁达……

在乡下出生成长的我,一直对那片黑土地充满眷恋。进城20多年,为什么都市的繁华拴不住我的心,却总是对乡下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呢?因为乡村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懂得那片土地蕴涵着怎样的快乐。所以当女儿出生后,我想,孩子的童年里不能没有一段乡村生活的记忆,我断不会让依依远离乡间奔跑的快乐。

依依学开拖拉机

平日里,我会尽量挤时间带依依回乡下爷爷奶奶家。每次孩子刚进家门,匆忙向爷爷奶奶问好后,就迫不及待地奔出去,因为有好多伙伴在等她,有好多游戏在召唤她。

在乡下,依依酷爱的玩耍就是跟我到河里捉鱼摸虾。一次夏天回老家,我带上依依和小侄子去野外小河摸鱼,战绩倒是卓著,可是中途下起了雨,直浇得每个人浑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依依光着脚丫,穿着小哥哥的衣服,脸上满是泥浆,怎么看都像难民营里的孩子。可是,和难民营里的孩子不同的是,尽管依依冻得佝偻成一团,但是她一直在笑,眼睛里装满了兴奋。她不时冲着远处喊:“下雨啦,下雨啦……”以此来表达她开心的情绪。

为了让依依玩得更开心,使孩子更好地亲近大自然,我甚至在2004年12月,索性把她送到乡下的学校读书,让她在那片天地里玩个够。

2004年8月,妻子到山东胶东半岛的一个小村教书。我萌生了把依依也送到那里读书的想法,孩子自然高兴,因为一来可以见到想念的妈妈;二来可以在乡下痛快地玩耍。

初到乡村学校,依依就感受了“被抓到新班级”的新奇。那天到学校报到,校长为了公平起见,建议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孩子去哪个班。不用说依依感到新奇,我也觉得这种方式很特别。两个班主任在教导主任的主持下,各自抓了一个事先做好的纸团,抓到上面写着依依名字纸团的老师,眉开眼笑地说:“我手气真好,范姜国一归我了!”就这样,女儿被“抓”到了新班级。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孩子就忍不住笑,“我是被温老师‘抓’来的!”

后来依依又经历了和同学“合资”的快乐。乡下孩子口袋里的零花钱不多,很多时候想买需要的东西,可一时没有足够的钱。怎么办?孩子们想出了“合资”的妙招。自动铅笔芯没有了,两个孩子合计一下,你掏5毛,我出6毛,你掏钱少,你去跑腿,买回来认真数好分好,一人一半,问题解决了;想吃虾条了,依旧可以两个人各出一半钱,买回来你一根我一根,吃得香甜无比。

依依在她的新书《一路玩来是长大》里,用充满快乐的笔调写她如何与同桌“合资”买铅笔的故事,尽管她口袋里的钱足够她独自去购买这些东西,但是她乐在参与其中。试想,在都市里,那些口袋里装着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零花钱的“小皇帝”、“小公主”,花钱请人帮写作业,上学来回打车……出手阔绰有时连成人都自叹不如,谁会为买几毛钱的文具、零食和别人“合资”呢?自然,他们也永远没有机会感受这样的合作、分享的快乐,更无法感受合作过程中那份纯真的友情和真诚的信任。

在乡下求学的日子里,依依还学会了当地方言。从听不懂别人说话,“聘请”妈妈、同学做翻译,到自己也能“甩”出几句地道的方言,依依很顺利地闯过了语言不通的难关。孩子不可能永远在恒定的一个点上生活,他总是要长大成人,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并不断接触新的环境和新的人。如果能够很快接受新环境,适应生活中的变化,融入新的群体,孩子就不会在各种变化面前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也能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依依在“制服”方言这件事上显示出超强的适应能力,这让我感到高兴,而依依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

写到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送依依到大学报到时,她们学院领导对这个少年大学生新环境适应能力的担忧。当我告诉他们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时,他们显然是半信半疑。其实真正应该被担心的不是依依,而是那些虽然比她大,但却缺乏这方面培养和锻炼的孩子。

在乡下的日子里,依依还跟同学学会了好多城里孩子不会玩的游戏,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和那里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没有这段乡村生活,依依的童年回忆里不知道要缺少多少色彩呢。所以,我一直很欣慰于自己这个“送孩子去乡下”的决定。

孩子一如白水,你想要它是什么味道,就要往里面添加什么样的调料。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你想要孩子的生活里有什么样的色彩,就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怎样的快乐。只要你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真心希望孩子快乐,那么事情就变得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