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作业尽情玩(1 / 1)

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画中一位瘦弱的女孩满头大汗地奔跑着,后面有一只瞪圆双眼张开大口的老虎在追赶着她,老虎身上写着“作业”两个大字。这幅漫画的题目是:“作业猛于虎”。由此可见,作业多在孩子们眼里,已经凶如猛虎了。

而且很多孩子为了完成家庭作业,竟然要忙到夜里11点多,而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就得起床,睡眠严重不足,导致孩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有些孩子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应付家长外加的作业。一些家长看到老师留的作业不够多,心里会犯嘀咕:这样下去,孩子能学到什么?这样下去,孩子还不掉队?于是就额外给孩子加作业,我们的孩子就这样置身于来自学校、家庭的作业海洋中。

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布置如此多的作业?当然是应试的操控所致。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学生的练习应有限度,但毕竟“熟能生巧”可以有效应对考试,重复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许多方面的条件没有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多布置作业,便成了一种无奈下的必然选择。

其实,反复学习并不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家庭作业过多,学习成绩反而有可能会降低。所以,不要一味盲从老一套做法,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就只是简单地增加孩子的作业量,而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我始终认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注重学习质量,应该向课堂要效率,而非如挤海绵里的水那样挤时间。如果孩子能被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又何必留那么多作业,要孩子进行重复性的劳动呢?

女儿依依上学后,也难逃“作业猛虎”的追杀。在小学三四年级时,他们学校在晚作业、午作业的基础上,竟然还有“早作业”,于是孩子一天的时间就这样度过:早晨6点起床,匆忙洗漱吃饭后,赶到学校,黑板上早就抄满了各种题目,这就是留给孩子们的“早作业”。埋头写完,正好8点,上午的课程正式开始了;中午11:20放学,匆忙回家吃完午饭,不敢做片刻停留,赶紧回到教室,黑板上照样没有一点空白的地方,是谓“午作业”。马不停蹄写完后,下午上课铃声响起;傍晚放学时,各科老师则走马灯般走进教室,分别布置该科当晚的家庭作业……

于是孩子每天忙着的事情,除了写作业还是写作业。我纳闷,天天写,都有什么可写呢?一问,才知道数学无非是课本、练习册、试卷上的各种题目,做了一遍,再布置第二遍;同样的题型,做了这道题,再做那道。而语文则多是抄写课文多少遍,抄写生字多少遍……

让我咋舌的是,有的老师竟然让孩子每个生字写50遍!我不知道,写这么多遍有什么意义?女儿说,因为好多孩子会一个“窍门”,用一只手夹上几支笔,同时写一个字,写一遍就等于写了几遍。结果老师知道了这个“窍门”,所以本来应该布置写10遍,老师就要布置写50遍。

依依说,课本上的那些习题,课堂上做,课后还要做;在练习本上做一遍,再在作业本上做一遍,过几天再出到卷子上做一遍。有些题目,做得遍数多了,他们都熟练到一看题目就说出得数来。通过我对一些孩子的了解,做着不知道做过多少遍的题,孩子心里都烦透了。学习任务增多,学习时间延长,可是学习的知识量一点也没有增加,每天都是在进行着重复性的“劳动”,从小养成爱学习习惯的依依,由此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看着女儿每天早起晚归,一大堆作业要做到晚上近10点。看到孩子稚嫩的小脸愁眉不展,我心里难受的同时,也在想这种单一、枯燥的学习和练习,自然会减少孩子学习的乐趣,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所以,我决定依依不做家庭作业,使孩子从机械、重复、烦琐的作业中解放出来。

于是,我对依依说:“咱以后不做家庭作业,好不好?”听说不做作业,孩子乐坏了,蹦起老高,但马上又担忧起来:“爸爸,那老师不会收拾我吗?”我说:“没事的。但是你要向爸爸保证:上课要好好听讲,把问题弄懂,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考试不扯班级后腿。”孩子眨眨眼略思索了一会儿用力地点点头,而后我们就击了一掌(小时候,我和孩子的彼此承诺是拉钩,上学后我们就改为击掌了)。

第二天我就来到学校找老师。还未等我把话说完,班主任就打断道:“学生做作业还考不好呢,何况不做作业?再说,让孩子写作业是为孩子好,不是害孩子!哪有学生不写作业的道理?别的家长都为作业留得少来找老师,你可倒好!”

我耐心解释说:“写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如果所学知识已经掌握,就没有必要写作业。知识不只是在课本和作业本里,孩子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到课本外的世界里去探索。依依的接受能力较强,完全可以不做作业也能学好,并且可以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低于班级的平均分。”但班主任根本听不进去,并说从来没见过我这样古怪的家长。也许是我说的有道理,或者说我的表达能力强,最后老师甩出一句:“我做不了主,你还是去跟校长说吧,他如果同意我没意见。”

辞别班主任我直接叩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校长和班主任的想法基本一致,但他总不至于把我推到教育局长那里去,于是无奈地说道:“那这样吧,先试试看,如果孩子学不好,那就还得让她坚持写作业。”我能读出校长的意思,他这番话只是给我个台阶,因为他不相信“不做作业,学习成绩还会提高”的怪论。

通过对儿童心理学和女儿自身情况的了解,我十分自信,孩子不做家庭作业,学习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能激发她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她的学习成绩。所以,我自然是见好就收,连连向校长道谢。

当班主任知道,校长勉强同意了孩子不做作业的事后,还善意地告诫我:“反正孩子是你的,你想怎样就怎样吧,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你可别怨我。”“您放心好了,不会的,不会的。”我对她说。

老师和校长是经常用自己的思想去指导别人的,很难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除非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而我仅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家长,要改变他们的旧有观念可想该有多难。

我作教育讲座时,经常有家长问我,在对女儿实施快乐教育时,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孩子妈妈和老师赞同吗?我告诉他们最大的阻力恰恰来自孩子妈妈、班主任和校长。他们不是赞同,而是极力反对我的做法,认为我在拿孩子的前程冒险,可我是不会轻易向他们妥协的,于是我先把这三个人分别“教育”了一番,说服了他们就等于拔掉了路障,由此我的教育思想得以顺利实施。

后来听孩子说,老师检查作业时,偶尔还会对她说:“你最好还是多做点作业,别听你爸爸的,那样会耽误你的。”我很理解这位老师,站得角度不同,考虑问题自然也不一样。她站在追求分数的角度,孩子习题做得多,考试才有可能得高分,考不好就是“差生”;而我站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角度,习题会做了,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做。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不想看着女儿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强烈的好奇心、快乐的学习心境,被重复的机械性的作业扼杀掉,所以要给孩子免除家庭作业。

“不做作业,孩子放学后干什么?”听说孩子不做家庭作业,一些家长瞪大眼睛问我。

室内外玩耍、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看课外书、做家务……孩子的活动丰富着呢,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比做作业有意义。这样的玩耍,不仅活跃了孩子的身心,提高了智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她感觉到了学习的快乐。

因此,依依的学习不但没有受到不利影响,反而学习兴趣更浓,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是不断上升。孩子做作业时,在班级的学习成绩是中等偏上,而后是班级前几名,由此跳了级。

跳了两级后,不满10岁的女儿上了中学,每天的作业量和小学时相比,几乎是成倍增长。最初几周,依依每天坚持一点不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结果每天从放学回家就趴在桌子上“奋笔疾书”,除却吃晚饭的时间,其余时间一点也不敢浪费,不能看课外书,不能看电视,更不能玩,即使这样,也要忙到夜里9点多。然后就要匆忙洗漱,上床休息,否则连睡眠的时间都要“缩水”了。

有那么两次,依依写到夜里10点多,我几次催她上床休息,她总是说:“等一会儿,马上写完了。”结果,“等一会儿”,“等一会儿”,直等到早超过了正常休息时间。见此情况,我急了:“不行,这作业不做了,睡不好觉,没有了健康,怎么能学好。”

于是,又和小学时一样,我找到依依学校的校长和班主任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是,可能由于有在小学的成功先例,校长和班主任老师很理解我的做法,他们一致同意依依的作业可以如小学时候那样继续“缩水”。“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是第一位的,其次要让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心境,然后才是考虑孩子的学习成绩。”校长、老师和我最后达成这样的共识。

依依由此再一次从“作业大山”下解放出来,每天又有了快乐玩耍的时间。随着对中学生活的熟悉,学习效率的提高,尽管她享有“作业缩水”的特殊待遇,但玩够了若还有时间,孩子偶尔还是写些作业,这样写作业的心境与被逼着写作业是完全不同的。

写作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巩固所学知识,而非训练机械演算、抄写能力。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那么就没有课后写作业的必要。所以,将孩子从机械性、重复性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去做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事情,远比埋头题海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