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教子依缸习字(1 / 1)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出身名门世家,具有雄辩的才华,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公元355年辞官归隐。王羲之喜欢山水,能诗善赋,尤其长于散文写作,颇具匠心。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羲之早年曾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学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正书。王羲之不拘泥于一家,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推陈出新,自成一家,影响极大。

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与父亲齐名,后人合称其为“双王”。

王献之之所以也能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这和他父亲王羲之的教育有方法大有关系。王献之从小便跟随父亲王羲之学字,相传,王献之曾请教父亲习字的秘诀,父亲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中十几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十几口水缸中的水写完了就会知道了。”

儿子心里不服,觉得自己人虽小,字却也写得不错,决心显示点本事给父亲看看,于是便开始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依照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了两年,然后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视而不答,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儿子又天天练各种各样的钩,又足足练习了两年,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开口。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这才在那“大”字下加了一点,成为“太”字,因为儿子这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啊!王献之把自己写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每一张都仔仔细细地察看,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才叹口气说:“我儿子练字练了整整八年,现在总算有一点像羲之了。”王献之这一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恰恰就是父亲在“大”字下所加的一点。

王献之感到很惭愧,悻悻地走出家门。走到城门口,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卖烙饼,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顺手一撩,就放进了背后竹筐里,而且每张都叠得很整齐。王献之见了很惊奇,便上前请问老婆婆:“你头也没回,怎么能撩得这么准呢?”老婆婆回答:“这没啥,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这句话使得王献之猛然醒悟,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了。王羲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一天,他悄悄走到儿子的身后,突然间拔他手中的笔,没有拔动,才高兴地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他知道儿子写字有了手劲后,就开始悉心地教导他。

后来,王献之在父亲的教导下,写光了院中的十八缸墨水,终于了解了父亲所说的秘诀所在,成了一代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