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疾儿童教育的现状
据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4],95%学龄残疾儿童及少年(6~21岁)就学于普通公立学校,3%的学童就学于特殊学校,1%的学童就学于普通私立学校,还有1%的学童由于健康或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家或医院接受教育服务。2011—2012学年,全天大部分时间(80%以上)是在普通教室里与普通孩子共同就读的残疾儿童占全部学龄残疾儿童总数的61%。在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里(resource room)学习的残疾儿童占将近20%,在普通学校里但是在特殊教育班的学童占14%。从以上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倾向于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据美国教育部2013年数据表明,联邦政府将残疾儿童分成以下13类,按学生数量总数由多到少顺序排列[5]:
(二)特殊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
随着融合教育的广泛推行,也带来了特殊教育理念上的改进。融合并不是单纯地把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个教学环境里,要想做到有效地融合,还要及时地对残疾儿童提供适当的服务与支持。比如说,隔离式的单一训练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残疾儿童变得更刻板、机械,尤其是缺乏泛化的实践机会。而“推入服务”(push in service),将特殊教育服务直接“推入”普通教室里,让残疾儿童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直接反复泛化,这对泛化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最常见的一种融合教育方式就是小组合作教学(Collaborative Team Teaching,CTT),即特殊教育老师与普通教育老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共同完成这个班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合作教学的班级里,一部分学生是残疾儿童,但多数是普通学生。特教老师与普教老师共同讨论备课,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这种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分成六种方式[6]:
(1)一个老师负责上课讲解,另一个负责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
(2)一个老师负责讲课,另一个负责辅助学生。这种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特教和普教两位老师轮流负责讲课,否则很容易造成特教老师长期扮演辅助的角色。
(3)分区教学,两个老师各负责一个区域,教授不同内容,学生在一个区域完成任务之后,再转换到另一个区域。
(4)平行教学,两个老师共同策划教学内容,然后各自负责一个小组的教学。每个小组成员能力高低不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师生比率,更适于学生反复练习,有利于对新知识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5)交换式教学,一个老师负责全班大课的讲解,另一个负责小组的教学。
(6)合作教学,两个老师共同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一个负责讲,另一个负责展现出与教学有关的示例和活动。两个人互相配合,共同负责学生的作业、考试和评估。
为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需要特教和普教两位老师有高度的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灵活应变能力、相近的教学理念、充分的备课时间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这种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为目前融合教育首推方式之一。
(三)特殊教育专业服务人员
根据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将特殊教育服务专业人员详细地分成16种:(1)听觉诊断专家;(2)翻译(其中包括手语翻译及其他非英语语言翻译);(3)医疗服务;(4)营养学家;(5)职能治疗师;(6)盲人定向行走培训师;(7)家长咨询师;(8)体能治疗师;(9)心理学家;(10)娱乐休闲培训师;(11)康复咨询师;(12)学校护士;(13)语言治疗师;(14)社会工作者;(15)交通服务(如校车司机和助理);(16)职业教育老师。
联邦政府每年提供大量资金培养专业人员—主要是培训残疾儿童的教师。仅2013年美国教育部就拿出2000万美元用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足见美国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