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着恋乡的情节,在这个生活了近30年的土地上,转眼间已经物是人非,任谁也无法不伤感。
亲人们一个个远离了自己的身边,桑弧也已经结婚了,张爱玲的情感世界坍塌了,更让她觉得难过的是她文学上的枯竭。这时已经不再是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了,她的作品已经不再能引领文学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太阳照在桑干河》等一些人民文学作品,文坛上再无她的位置。
黄素琼再次的回信给张爱玲指了一条路:回学校读书。回首过去自己每一步的艰辛,再看看现在越来越不受欢迎的作品,张爱玲也觉得,在她完全枯萎前,她要重新找回自己,她决定同意母亲的建议,出国留学。
张爱玲曾经在香港大学读书,但是因为战争的爆发,香港大学停办,所有的学生回家。现在张爱玲以复读的名义申请出境,也是合情合理的。打定主意后,张爱玲从上海登船,悄悄地离开了这座城市,谁也没有通知。
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上海海岸,张爱玲忍不住内心的翻腾,这座城市承载了所有她年轻时的梦,她的爱、她的恨,她的亲情,还有她逝去的爱情,这所有的一切终究是再见了。
想着刚刚上船时的那一幕,张爱玲现在还觉得有些心惊,查看她证件的军官看了看她的证件,又仔细地打量了她:“你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梁京?”张爱玲点了点头,士兵什么都没说,将证件还给了她,张爱玲就这样一路来到了深圳再次转到了香港。
再次来到了香港,这里还是那样的繁华与喧闹,可是张爱玲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女学生了,岸上也不再有母亲和姑姑精心安排的为她接风的人。她现在是一个人,可能从此以后,也是只身一人了。
张爱玲使劲拉了拉身上的行李,眼前的这一切并没有让她冲昏头脑,充斥她的反而更多的是一种感慨,她将重新在这里扎根、生活,尽管这一切对她来说,很困难。
本以为到了香港以后,生活会好一些,但这所有的美好终究是她以为的。张爱玲居住在了香港大学半山腰的女生宿舍里,这里环境清幽,很少有客人到访,张爱玲也乐得自在,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让她觉得舒适,毕竟和人打交道,是她最不擅长的一件事。
事情还并没有结束,张爱玲并没有继续在学校里上课,因为战争爆发的时候,炸毁了这个学校很多的地方,包括档案室,张爱玲那届学生的资料也找不到了。没有了入学的资料,张爱玲就不能再在香港大学待下去。没有了钱,也没有朋友在这里,张爱玲只能从女生宿舍里搬出来,寻找出路。
身上的钱全都用来租房子了,维持生计成了张爱玲面临的最大问题,她只能找个工作先安顿下来,没办法她选择了最不喜欢的翻译工作。因为良好的英语能力,她就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担当翻译,并先后翻译了《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等作品。
当我们是个弱者的时候,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像同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话,无可奈何地,逃又逃不掉,只有强大起来,我们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唯一让张爱玲感觉到欣慰的是,她又认识了一对好朋友——同在美新处担任翻译员的邝文美女士和她的丈夫宋淇。宋淇是著名戏剧家宋春舫的儿子。
宋春舫,曾任清华、北大等校教授,同时大力推介欧洲戏剧,后结集出版为《宋春舫论剧》一、二集。他还进行话剧创作,写有剧本《一幅喜神》《五里雾中》等,全是喜剧,被称为中国话剧第一喜剧作家。因为十分仰慕宋春舫先生的才能,所以也格外和宋淇夫妇走得近了一些。
宋淇,先后在“美新处”书刊编辑部、电懋影业公司和邵氏电影公司任职。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在《红楼梦》的研究上十分有见解。宋淇夫妇曾在上海生活过,看过很多张爱玲的作品,机缘巧合下的相逢,几个年轻人碰撞在了一起,十分开心。因为仰仗张爱玲的文采,对她现在的困境自然鼎力帮助。
甚至在知道张爱玲住的地方并不安静后,特意在自己家的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邀请她入住。温暖缩短了几个人的距离,工作、生活中的联系,让三个人成了一生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