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海最后的绽放(1 / 1)

爱情是我们谁也迈不过的话题,男和女,我和你,经过最初的悸动后,我们终归平淡,再也没有那份**和浪漫,剩下的只是那份随着岁月积累起来的牵绊。不堪这份平庸,有的人走了,互道一声再见,重新演绎着属于各自的故事。但以后的流年里,我依然怀念你给我最初的那份温暖。

上海的空气被乌云笼罩了太久,阳光终于穿透了层层的阻碍,光芒万丈地照射在这片群英荟萃的大地上。夏衍,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面对百废待兴、民心凋敝的上海,夏衍在与唐继常、龚之方进行几次沟通后,决定一扫上海文化这种低迷的状态,他决定自己创办一个报社作为文人活动的标杆,整治上海的这些文学上的不正之风。这样《亦报》诞生了。

《亦报》的所有运营工作主要由龚之方负责,主要刊登各种政治、文化、生活的综合性报刊。《亦报》的创立,吸引了很多文人之士纷纷投稿,周作人、丰子恺等。龚之方还主动向张爱玲抛出了橄榄枝,知道这个消息后,张爱玲十分欣然地接受了,不过她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用笔名。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张爱玲的前半生经历仿佛在坐过山车,第一段婚姻的失败,给了她太多的痛楚,她不愿意再因为身份的原因成为大家风口浪尖上的谈资。

张爱玲虽然已经与桑弧不再往来,但桑弧仍为她的小说积极宣传,还曾写过匿名的推荐词:“仿佛觉得他是在变了。我觉得他仍保持原有的明艳的色调。同时在思想感情上,他也显出比以前沉着而安稳,这是他的可喜的进步。我虔诚地为梁京庆贺他的创作生活的再出发。”

张爱玲历经八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篇巨作《小艾》,小说一直延续张爱玲熟悉的题材,故事的大概情节是:

女佣小艾自幼被卖进上海的席家,连父母和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饱受老爷太太和其他仆人的欺负。后被老爷席景藩强暴并怀孕,孩子被姨太太忆妃打掉,小艾因此流产并留下病根。小艾后遇见在印刷厂工作的冯金槐,两人情投意合并结婚。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抗战的爆发,金槐工作的印刷厂搬到香港,金槐遂跟随去了香港后辗转多个地方。与此同时金槐的母亲和兄弟因躲避战乱和地主的盘剥,从乡下逃到上海投奔小艾。小艾流产后的病根发作,但为了养活婆婆一家子,不得已又给别人当女佣,后来随着时代的明朗,她的人生也迎来阳光。

这篇文章甚少有作品能超越它,因此《小艾》也被视为她在上海最后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