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张爱玲仿佛成了上海滩的代名词,你可能不知道上海的地标建筑,可能不知道上海的知名小吃,但如果不知道张爱玲是谁,就会被视为没有文化的代名词,因为那时的张爱玲俨然是一位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的大红人。
刊登张爱玲文字的杂志,经常会供不应求,有着巨大的市场背后,是上海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社的纷纷约稿,张爱玲依然以不急不缓的速度向大众走来。
她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年少的不安一直徘徊在她的心头,缺钱的困顿也一直没有摆脱,张爱玲迫切的需要一个机会,让大众看见她的文字,显然,她已经成功地赢了第一步。
但是这对张爱玲来说还远远不够,她需要更大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她在众多的杂志社中再三进行了筛选,其中一家《万象》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家杂志社是上海一家新成立的杂志社,主编是柯灵,他先后任上海《文汇报》副刊《世纪风》《鲁迅风》《浅草》《草原》等副刊编辑,他对文字有着十分高的鉴赏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万象》杂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到一夜之间街头巷尾引起热议,都离不开柯灵的功劳。刚刚接到这个杂志的时候,提高板块的整体水平成了柯灵最迫切的需求,与此同时,他还走访各种名人大家,阅读各种杂志,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作家的投稿。
在一次偶然的翻阅《紫罗兰》的过程中,柯灵发现了这一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连载文章。文章推陈出新,语言、风格独树一帜,这瞬间让柯灵眼前一亮。但是他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怎样才能联系上张爱玲呢,难道要通过周瘦鹃吗?周瘦鹃他是认识,可是会不会让人觉得他在挖墙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呢,正当柯灵为这些问题左右挠头时,一个让人觉得意外的客人正在等着他。
没错,这个人正是张爱玲。张爱玲的到来让柯灵愣在了原地,他没有想到,自己苦思冥想的人居然就站在了自己的面前。他更没想到,那个文笔老练,引得整个上海洛阳纸贵的才女竟然是这么一位年轻的少女。只见张爱玲一身碎花裙,颜色清新淡雅,让人觉得舒服又过目不忘,普通却自带光环,慌忙中,柯灵将这位女作家迎进了工作室。
张爱玲初次见到周瘦鹃的时候,内心惴惴不安,小心翼翼,因为她知道那是她的一次机会,她不能让机会与她擦肩而过,因为重视,所以紧张。这次见柯灵则完全不同,不是因为不重视,也不是因为不在乎,否则以张爱玲这种不愿与人相处的性格,她肯定不会站在这里。那是一种从骨子里偷出来的自信,因为相信自己,所以毫不畏惧。
张爱玲同样递给了柯灵一本修订好的手稿,这里面是张爱玲近期的一本小说,里面还有她自己设计的插画,简单的翻阅后,两个人一拍即合,《万象》出版张爱玲的这本小说《心经》,从此,张爱玲成为《万象》的年轻作家之一,定期为杂志投稿。
《心经》发表后,同样迎来了上海市民的追捧,经过《心经》第二、三期的发表,也为《万象》带来了不少销量。此时张爱玲已经成了很多人眼中不可替代的名词。
张爱玲成名之路上,推波助澜的还有一本叫《杂志》的刊物,《杂志》不同于其他的刊物,这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圣地。它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曾经一度因为日本的进驻而停刊,复刊后改变了属性,隶属日本的《新中国报》,不过很多地下党的同志已经混入其中,想要重新占领这块文学领土。
《杂志》聚集了当时很多知名、热血的先进爱国人士,这也是吸引张爱玲的原因,不过张爱玲并没有想的那么远大,乱世中求生,自保足以,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异军突起的张爱玲,成了上海人追捧的对象,甚至她走到大街上,不少人将她围个水泄不通,只想要一个签名。大家踏寻她文章的足迹,想要去求索她生活的背景,那屹立不倒的贵族丰碑是众人对她最好的解释,却没人想要了解那辉煌背后的苦痛,成功背后的泪水。
张爱玲十分擅长这种中短篇小说的撰写,她的小说集《传奇》里,就收藏了她1943—1944年一年时间里的10篇小说,分别是《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轻的时候》《花雕》《封锁》。可以说这么高质又高产的作品,张爱玲堪称第一人。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张爱玲毕生的经典著作。
《传奇》这本小说集是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集,里面也包含了她很多的心血,封面是她自己设计的,除了必要的文字外,只有整片的湖绿色,简洁又吸睛。设计出来后,张爱玲才意识到,湖绿色是母亲最喜欢的颜色,虽然母女之间相守的时间很短,但她对母亲的思念一直都在。
在《传奇》的开篇,张爱玲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是啊,我们总想去寻找那盖世英雄,探索真正发生的传奇戏剧,兜兜转转,多少年下来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才是那普通生活中传奇故事的铸造者。
可能和不开心的童年有关,可能和曲折的青年时期相牵连,张爱玲笔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乎最终都走向了凄惨的结局。
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因为被情所困不能自拔,最后成了男人的玩物,失去了自尊;《心经》里的小寒喜欢上了自己的父亲,这段不伦恋的结局注定凄惨;再比如《金锁记》,钱是罪恶的起点,也是桎梏人灵魂的宝塔,主人公曹七巧成了金钱的奴隶,最后爱情和亲情都成了附庸品,等等。
有人认为张爱玲的作品灰暗,有人认为张爱玲的作品不能被所有人喜欢,因为所有的故事背后都是人性的肮脏,所有的主人公都是市井百姓中最真实的代表,在那个病态的上海,人们渴求着这些文字来刺激心中剩下的那一点点火花,越来越亮,直到生命尽情地燃烧。
童年没有给张爱玲的,张爱玲自己去描绘,生活没有给张爱玲的,张爱玲自己去创造,一个绚丽又耀眼的女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她的奇迹,铸造一个又一个属于张爱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