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另类人才”(1 / 1)

孙子提倡人尽其才,要让每一个兵将都发挥他的最大效用,这样军队的战斗力才会大大增强。在他看来,即便是一些难以约束的兵将,也有其可取之处。在很多现代企业中,都有所谓的“刺儿头”,这些人狂妄自负,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企业的很多事情偏偏离开他们还不行,这些“刺儿头”可谓是另类的能人。

怎样处理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由这样的人引发的组织冲突,对于管理者来说,实在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挑战。

如果将这些员工全部炒鱿鱼,以保持组织的纯洁度,而到最后可能形成一个非常听话却平庸无比的团队——根本无从创造更高的管理绩效。

毛泽东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这些人物都团结起来,充分利用这些有强大能力或特殊资源的人,为企业的共同目标去努力。作为管理者,赋予这些另类的能人以重任,不但可以有效减少组织冲突,还可以让这些拥有各种资源和能力的人积极效力。

【案情陈列】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有一天,参议员蔡思来他的办公室跟他谈事情,正巧一位名叫巴恩的银行家前来拜访他。巴恩看见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对林肯说:“总统先生,如果您要组阁,千万不要使用此人,因为他是个极其自大的家伙,他甚至对人吹嘘他比您要伟大得多。”林肯笑了,说道:“哦,是吗?除了他,您还知道有谁认为他自己比我伟大得多呢?”巴恩答道:“据我所知,没有。您为什么这样问呢?”林肯说:“因为我想把他们全部选入我的内阁。”

事实上,巴恩说得没错,蔡思确实是个骄狂自大而且忌妒心重的家伙。他狂热地追求权力,曾参与总统竞选,不料落败于林肯,最后,只坐上了第三把交椅——财政部长。不过,他也的确是个大能人,精于财政预算与宏观调控。林肯一直十分器重他,并通过各种手段尽量减少与他的冲突。

后来,《纽约时报》的主编亨利·雷蒙顿拜访林肯,也特地好心提醒他,蔡思正在策划竞选,谋求总统职位。林肯以他一贯的幽默口吻对亨利说:“听说你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我想你一定知道马蝇。有一次,我和我弟弟在农场里耕地。我赶马,他扶犁。被我们使唤的那匹马很懒,磨磨蹭蹭不愿干活。但是,某个时刻它却突然干活很卖力,跑得飞快。我想找到原因,便仔细观察它全身,这才发现,原来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的屁股上。我伸手正准备把马蝇打掉,我弟弟问我为什么要打掉它。我说不忍心看着马被它咬。弟弟说‘哎呀,你不懂,就是因为有那家伙叮着,马才跑得那么快呀’。”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对亨利说:“现在正好有一只名叫‘总统欲’的‘马蝇’叮着蔡思先生,只要它能使蔡思不停地跑,我还不想打落它。”林肯的胸襟和用人之道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妙语新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林肯,把那些像蔡思先生一样“另类”又有强大能力或特殊资源的能人充分利用起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这些人之所以敢做“刺儿头”,不外乎以下原因:

1.有背景

“背景”有时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源。“刺儿头”的背景或许是社会名流,或许是老板,也可能是你工作中的某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合作伙伴”。从积极方面看,“背景”这种资源若能为管理者所用,在某些关键的时候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常规的方法无法处理的这类难题,到了这类员工手里,有可能只是一句话的问题。

但这类员工特殊的背景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为管理者平添了许多麻烦。

“刺儿头”们有的并无真才实学,却在工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向同事或上司炫耀自己的背景,以显示自己的面子和在工作中得到便利。比如,即便犯了错,仗着有“背景”,他们可以免受处罚。

2.高学历、高能力、技艺独到、经验丰富

正因为他们具有一些其他员工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能够在工作中表现不俗,其优越感更进一步地凸显。这种优越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直接体现为高傲、自负,以及野心勃勃。他们不屑于和同事们交流和沟通,独立意识很强,协作精神不足,好大喜功,小事不爱做,不把领导放在眼里,甚至故意无条件地使唤别人以显示自己的特殊性。从工作能力上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精英”,是领导们倚重的骨干,但从公司管理角度来看,这些人很多时候扮演了一个“组织破坏者”的角色,可能会因此造成其他同事的反感,也可能因为与其他同事越走越远而成为团队冲突的源头。

对付这类“刺儿头”,管理者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和他们斤斤计较。但该批评时要敢于批评,适当挫一下他们的锐气;该表扬时要表扬,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热情。在这一柔一严之间,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驱使,为己所用。

3.性格“另类”、开朗、有个性

得益于自身的性格,这类人一般都具有不错的人缘。而且,那“上蹿下跳”的天赋令他们很善于集结关系。管理者可以将其从“死板”的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令他们充当“急先锋”。如,给他们一些策划企业集体活动的工作,让他们充分发展个人能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便可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效用。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另类,即意味着他们往往不会拘泥于形式。这或许正是管理者所头疼的。纪律规范、条条框框对他们而言,似乎并无约束力,如此一来,会不会搅乱企业辛苦建立起来的工作秩序呢?其实,这也是有必要考虑的,最终还是要看管理者怎样依据特点、凭借谋略驾驭这类人,并处理团队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