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统兵征战四方,不知给多少人下过套,令那些敌军将领望而生畏。“下套”一词看似“阴暗”,效果却极佳。下套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抓住对方的“致命点”,对症下药,诱之就范。在现代管理中,给下属“下套”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方法。毋庸置疑,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会犯错误的人。更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犯错以后,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原谅。因为原谅意味着别人对于自己的信任。而有了信任,一个人才能把他能够做的事情继续下去或是做得更好。
正因如此,一些管理者在对待有过之人时反而委以重任,让其戴罪立功。此策略的妙处在于,它可以轻易使对方产生一种感激畏惧的心理,然后在自责、感激等心理的作用下,自发自觉地以十倍、百倍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才智,以求将功补过,忠心回报自己的“恩人”。这就是传统的“使功不如使过”的真实效应。
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领导者诸葛亮在这方面的运用,堪称是高人一筹。
【案情陈列】
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占荆州,据蜀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当时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火烧赤壁后,诸葛亮料定曹操必经华容道出逃,届时生擒,如囊中取物。但捉后如何处置,倒成了一大问题。对于派谁去对付曹操,诸葛亮也颇费了一番思量。
他认为,张飞性情直率、急躁,捉住曹操后是不会放走的。赵云忠贞不二,捉住曹操是不敢放走的。而关羽,他不但义气如山,还曾受曹操厚恩,而且是主公二弟,捉曹后定会释放。何况关羽还有一大缺陷:凭借百战百胜的威名有时傲气太重,若抓住他“捉放曹”的小辫子,也可届时给他点限制。主意已定,诸葛亮便将张飞、赵云、刘丰和刘琦一一派出,唯对身边的关羽置之不理。关羽忍耐不住,就高声斥问:“我历次征战,从不落后,这次大战,却不用我,竟是何意?”诸葛亮故意激他:“关将军莫怪!我本想派您把守一个最重要的关口,但又一想,并不合适。”关羽很不高兴地问:“有什么不合适的呢?请明讲!”诸葛亮说:“想当初您身居曹营,曹操对您多方关照。这次他惨败后必从华容道逃窜,若您前去把守,必会捉而放之!”关羽抱怨他未免多心,还说自己斩颜良、诛文丑,又解白马之围,早已报答了曹操。若再遇他,决不放行。诸葛亮仍以言相激,终于激得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才领兵去华容道埋伏起来。
果然不出诸葛亮预料,曹操一行人困马乏、狼狈不堪地来到了华容道。突然,关羽横刀立马挡住了去路。曹操吓得浑身瘫软,不住地乞求关羽饶命。其随从也一个个跪地乞怜。关羽终于念及当初,遂起恻隐之心,不顾事先立下的军令状,高抬贵手放走了曹操,灰溜溜返回大营。诸葛亮又照事先设想,特地迎接关羽,更使关羽无地自容。当关羽有气无力地禀报了原委,诸葛亮装作恼怒的样子要对他处以军法,刘备一再求情,才免了关羽死刑,令他戴罪立功。
【妙语新悟】
诸葛亮精心设计的“捉放曹”,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后人每谈及此事,都赞扬说:“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
因为当时诸葛亮刚出茅庐不久,在刘备军中还没有树立起足够的威信。刘备手下的那些大将,特别是他的两个拜把兄弟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打心眼里不服。张飞直接冲撞他,关羽更是以为自己文韬武略,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只是碍于大哥刘备的面子,他们没有直接给诸葛亮难堪。如果诸葛亮不能让关羽折服,就无法指挥张飞,也难以顺利让刘备军团令行禁止。所以,诸葛亮要真正树立统帅的威信,首先要镇住关羽,使张飞折服,通过制约刘备的这两位结义弟弟,进而压服全军。
诸葛亮利用指派关羽去镇守华容道,让他相信诸葛军师料事如神,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关羽不服也不行。并且关羽也如诸葛亮所料放走了曹操,这就违反了军令,按律当斩。当然他“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刘备大哥一定会出来求情,诸葛亮当然也要网开一面。这样一来,关羽不仅丢了面子,还欠了诸葛军师一次天大的人情。傲气的关羽以后自然不敢不服诸葛亮,这就为诸葛亮管理刘备军团扫除了一大障碍。
那么,在这一策略的运用上,领导者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必须具有宽容的气度。下属犯错,却要给予他足够的尊重,这似乎有些强人所难,但这同时也体现了管理者的雅量与风度。管理者要想令下属心悦诚服,没有起码的宽容气度是万万不行的。
2.心术要正。“使过”的根本目的是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改正,为团队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倘若管理者心术不正,出于某些阴暗想法有意陷害下属,抓他们的小辫子加以威胁,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这个策略就变质了,这样的领导只能说是一个皮厚心黑的“厚黑专家”。
的确,有时使功,不如使过。无论是秦穆公用孟明,还是李渊对李靖的“使功不如使过,靖果然”,及至后来的康熙对徐乾学讲“使功不如使过”,这些人可以说都将“功过利害”分析得透透彻彻,运用得炉火纯青。何以“用功”反而不如“用过”?其实说直白些,无非是因为有过之人往往需要更加谨慎小心,而恃功者则往往会居功自傲,难以使唤。管理者只要读懂下属的这种心理,就一定可以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