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保持内部势力均衡(1 / 1)

在管理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你的下属分为不同的派别,每一个派别都拥有自己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没有实力将他们一一掌控,平衡各方力量以达到对全局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了首要之选了。在这方面,东晋时期的政治家王导的确是个集大成的人物。东晋时期,北方早就天下大乱,叛乱、夷侵、裂地为王者不计其数。南方的东晋朝廷也处于各种力量的冲突之中,如中原来的贵族力量、江南望族、皇亲国戚等。他们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各不相同。为了团结南方望族,士族王导不顾北方人的蔑视,平时与人交往多用南方语气,还向南方的陆氏家族提亲。陆家是吴国名将陆逊之后,声望极高,他谢绝了王导的提亲,但是王导并不在意。平时处理政事时,出身南方望族的下属有冒犯之处,王导也多方体谅,不当回事。如果对方言之有理,还予以采纳。所以,傲气的南方望族感到与王导还合得来,与东晋王朝的关系也融洽多了。

有一次,叛军攻打建康,将军温峤擅自将皇帝巡幸必往的朱雀桥烧掉了。皇上知道后暴跳如雷,但是温峤并不在意,连道歉的意思也没有。王导知道此事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于是匆忙赶来为温峤说情:“皇威之下,温峤不敢说话,请皇上面察。”这既保住了皇上的面子,也给温峤一个台阶下,温峤也就势道歉,化解了一场可能产生的内乱。

东晋的建立,王导与其堂兄王敦出力最大。后王导任宰相,而王敦任大将军,领重兵在外。如此局面,又使得皇帝有傀儡之感,便有意削弱二王之权。王导不动声色,颇令士大夫同情,王敦则不然,他本来就有野心,干脆借口除奸而率兵杀向建康。以当时的客观力量而言,朝廷远不及王敦,而且宫中也有议论,认为王敦造反有理。但是王导心里丝毫不愿与王敦合谋,他认为唯有司马氏才是安定的象征,王氏家族在安定的情况下,不必因此而失衡,否则王氏家族同样遭到迫害,何况以王敦的个性,一旦大权在握必定酿成大祸。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一面是王敦的造反;一面,王导却率领以4个族弟为首的20余位族人,每日清晨去中书省自请裁定。当时,朝廷虽然也有人上书要灭王门九族,王导也清楚,晋元帝不敢那么做。但是他仍通过各种渠道疏通关系,终于重新获得了元帝的信任,元帝赐其“大义灭亲,一代忠臣”的诏书,将国家大事重新委托给了王导。趁着王敦的叛乱,王导在朝廷中的地位反而变得更加稳固。两年以后,王导发兵灭了王敦,消除了危及平衡的大障碍。本来,王敦叛乱,王氏家族理应受罚,但是皇帝却做了非常处理:“王导大义灭亲,应恕其罪至百代之后。”王氏家族从而得以延续。

公元339年,64岁的王导去世。他先后担任三任宰相,自身没有任何积蓄,然而却以其独特的平衡策略,团结了各种社会力量,在风雨飘摇之中维持了东晋王朝的存在和社会的安定。而这,又不能不说是战乱之世的一大奇迹。我们现代的管理者,在企业处于内忧外患时,如何保证企业的稳定并求得发展,王导平衡各方势力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