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藏经》的陆续出版(1 / 1)

一九八三年八月,首先出版了第一套《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总共十七册。《阿含藏》出版后,流传很快,有韩国曹溪宗专研《阿含经》的布教师,为此特地到台湾佛光山表达感谢,因为重编印行的《阿含藏》,使得他们原本不易了解的经文,变得容易阅读。人人能读,正是我重编大藏经的心愿。

后来慈怡到日本佛教大学修学博士,编辑藏经的事务就由比丘尼当中的依淳、永明、永进接任。如此又经过十多年,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版了《禅藏》五十一册。分为四大类、一千三百余万字的《禅藏》出版后,也引起诸多回响,例如韩国高丽大学宋寅圣教授就说:“过去研究禅学的重镇,是日本花园大学禅学中心,但并没出版完整的《禅藏》。佛光山已成为世界禅学重镇。”还有美国常春藤名校斯坦福大学的邵东方教授等,他们一致赞许《禅藏》的索引是他们使用过的索引中,最方便检索的索引。

在永明、永进不断的努力下,一九九七年五月,出版《般若藏》四十二册;一九九九年五月,出版《净土藏》三十三册;以及在二〇〇九年四月,完成《法华藏》五十五册。三十年中,出版的五部藏经,感谢海内外诸多学者、教授的支持肯定,给我们许多鼓励。

例如:北京大学朱庆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等认同《佛光大藏经》的编辑工序缜密,称赞它是“华人之光”。学者葛兆光教授称许《佛光大藏经》的题解比《佛书解说大辞典》更加详尽。日本大谷大学木村校长说:“《佛光大藏经》的尺寸、厚度,给读者很大的方便。对佛教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叶朗教授认为《佛光大藏经》标点、校对等严谨,品质非常高。还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教授高希均先生与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共同推荐《佛光大藏经》为“镇宅之宝”。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教授,肯定《佛光大藏经》是划时代的巨献,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

我记得,在一九八三年,日本国宝级佛教学者中村元博士,曾参观设于彰化福山寺的编藏处;一九九八年,连战伉俪来佛光山参观编藏处。二〇〇一年,台湾一些学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四川大学陈兵、兰州大学郑炳林、南京大学赖永海及北京大学楼宇烈等教授联袂来访,在亲自了解《佛光大藏经》整个编纂流程后,对我们藏经编校需经过百余个工序的严谨,表达十分的心服敬佩。他们认为历代《大藏经》的编排都是由王朝在支持,至明代以后,民间再也没有人编印过,《佛光大藏经》的编印可谓是创举了。

编藏实在是一个艰巨的事情,由于藏海无涯,以我们少数人即使穷毕生之力,也难完成。多少次,我们在报纸上征求同好,希望广邀有志之士,一起参与编藏的工作。但时代变迁,古典文学已少人问津,何况编务工作繁琐,勘校的时间久长,一部藏不经五年、十年编校,何能完成出版?文字工作,寂天寞地,付出的心力,不易被看见,而且没有掌声,而永明、永进一直锲而不舍,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无怨无悔投入编藏的工作,还带领许多义工,不计名利地,以无比的热情为完成编藏而努力,非常不容易。

佛光山出版的《佛光大藏经》(慧延法师摄,二〇一三年一月)

而且编藏处的义工,多是发长远心的信众,像是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林庆勋教授,长年担任我们的编藏咨询;印刷指导部分,则是城邦集团印书馆总经理陈美玲与中茂印刷公司董事长廖鸿辉;再有功德主潘孝锐居士的女儿潘碧珍,以及王文华、温思传、陈椿荣、吴玉如、郑秀珠、陈贞妙、陈顺章、陈绚铭、李典荣、李明雄、陈慧美、苏美华、周秀香、陈巧芳、施中和、陈贞秀、廖采如、廖采蓉等义工,他们对编务中的校对、打字、输入标点、造字甚至排版,都能投入而胜任,对藏经的热爱可以说是到了全心全意的程度。其中,也有不少参与编校工作后,就读佛学院而出家的,如:觉明、觉多、觉寰、觉承、妙中、妙悦、妙楷、如介、慧择等,都因藏经的熏习,而发起菩提心,加入僧团。

左起: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四川大学陈兵、兰州大学郑炳林、南京大学赖永海及北京大学楼宇烈等教授,参观佛光山大藏经编辑部(二〇〇一年一月十三日)

可以说一部藏的完成,必得集百千人力,集体创作,否则实在不易成就。然而,想到编藏如此耗时费力,为了想加速完成,也因为佛光缘美术馆编印的《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即《图像藏》)即将完成,这套图典共二十大册,以中英文对照方式出版,一样集数百人之力,历经十余年汇编。

为了要百花齐放,双喜临门,我希望各藏也能同时出版,所以就将藏经分别办理,目前由依恒负责《声闻藏》,依空负责《艺文藏》,永本、妙书负责《本缘藏》,满纪负责《唯识藏》,他们也各自带领无以计数的有缘人,同步进行编纂藏经的工作。

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已经过了三十余年,相信再有三五年时间,《佛光大藏经》必定能全藏落成,届时这十六部大藏,总计应该有五百余册。回想起来,自从宋开宝年间始刻的《开宝藏》到清代的《龙藏》,三百余年来,大部分都是皇家所刻,如今我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出版经过校勘、分段、标点、注解的现代化大藏经,也算对续佛慧命、保存中华文化,尽了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