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风(1 / 1)

出身宜兰的杨英风先生,一九二六年生,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大师。由于我在宜兰弘法时,和杨英风及他的家族交往频繁,尤其在一九五五年,我正在建设“宜兰念佛会”的讲堂,一时不知到哪里去请人雕塑一尊佛像,听人建议,可以请杨英风先生协助雕塑现代的佛陀。不久,一尊高一丈左右的释迦牟尼佛行化圣像,就由杨英风先生亲自送来了。他没有收取任何费用,真正是艺术无价;也很感谢他的艺术无价,如果有价的话,恐怕我也付不起了。

这一尊佛像引起不少艺术家的注意,专程从各地到宜兰来参观。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十分繁荣,要拥有一尊石刻或是木雕的佛像,都非常不容易,这尊佛像是用石膏塑造而成,也就显得格外特别了。

但是石膏做的佛像,供人欣赏可以,若供人礼拜,我觉得不是很妥当,所以便请人为佛像装金。一些喜好艺术的人却认为不是很适合。我想,适不适合,主要还是要让信徒感到欢喜,这才是礼拜佛像的重要意义。就这样,这一尊佛像和“宜兰念佛会”共存了数十年,直到讲堂拆除重建大楼时,才移至慈爱幼稚园继续普照。

于宜兰念佛会主持“弥陀佛七”,中间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即为杨英风先生所雕塑(一九五五年)

后来,我出版《中英对照佛学丛书》的《经典之部》、《教理之部》想请杨英风先生设计封面内页。他没有让我们失望,很快便交给我一幅《息息相通》中的画作。整幅画看起来是一尊佛像,实际上却是三尊佛像;是三尊佛像,合起来却是一尊佛像,相当的特别。这幅画像原版流落何处,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在《中英对照佛学丛书》上,还能目睹其神采,也算是历史之作了。

渐渐地,杨英风先生成为世界级的雕塑大师,许多作品都成为各城市重要的地标。比如:纽约曼哈顿华尔街的《东西门》、花莲机场外的《大鹏鸟》、高雄小港机场《孺慕之球》、北京奥运地标《水袖》等。

《中英对照佛学丛书》插图:“息息相通”,杨英风居士作(一九六二年)

杨英风先生的女儿出家成为比丘尼,法名宽谦,曾担任新竹斌宗法师的道场法源寺住持。她在弘法之余,也致力推广佛教艺术,二〇一一年佛光山传授国际三坛大戒,还邀请她前来担任尼部正授的尊证和尚尼。杨英风的公子杨奉琛先生也是台湾知名的雕刻家,并且担任“杨英风美术馆”馆长,曾在马来西亚佛光山东禅寺展出他的作品。他们都是对佛教有所贡献的艺术家,与佛有缘,我们也经常为其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