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曾国荃听到皇帝下的第二道指责他的谕旨之后,一下子病倒了。
曾国藩听说后前来看望,见他没有什么大碍便放心了。于是他便和弟弟交谈了一番。曾国荃恨清政府奖赏不公,他带兵打仗枪林弹雨,冒死前进,仅仅为了逃走的几个太平军就得到一身不是,而杭州城被破时,陈炳文率数万太平军逃出城去,清政府怎么没有追究左宗棠的任何责任呢?
曾国荃不提左宗棠便罢,一提左宗棠,曾国藩气就不打一处来。因为正是左宗棠向皇帝汇报了太平天国幼主从天京逃跑一事的。平时自己对左宗棠也不薄,为什么他却背后向皇帝告黑状呢?这位和自己结交了三十年的老朋友,竟然毫不留情,在背后向他“捅刀子”。
最让曾国藩束手无策的是皇帝让他们交出天京城里所有的金银财宝,这可愁坏了曾国藩哥俩。曾国荃告诉了曾国藩实话,说天京城的确有不少金银财宝,但都被湘军们抢走了,并且各自都运回了老家,怎么可能收得回呢?
曾国荃越说越生气,皇帝还要求把李秀成等人押送京师,但李秀成早被杀死了。情急之下他就劝曾国藩学赵匡胤,搞兵变,夺皇位。而且,他还对当前的兵权形势进行了一番分析:曾国荃的吉字营有五万兵,彭玉麟、杨载福水师有两万人,鲍超、张运兰、萧启江共五万人,大清的那些清兵及绿营兵都不堪一击,不是湘军的对手。
曾国藩没等他说完就捂住了曾国荃的嘴巴。他知道,如果这一番话传到清政府的耳朵里就会是死罪。曾国藩深知,清政府对洋人的欺凌软弱无能,对吏治的败坏无计可施,但对汉官的防范有的是办法。其实,清政府早就防备他来这一手,所以在各重地加了重兵,且占据了有利地势。湘军号称三十万,可是听他调动的也只不过十万。这十万之中,李鸿章也不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关键时刻他还是会选择清政府。
清政府建制两百多年,像曾氏这样功高盖主、手握重兵的汉人又有几人呢?清政府要给曾氏点颜色看看也就不足为怪了。也就是说,这事放在谁身上谁都不会轻松。但曾国藩转念一想,也能原谅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如果听信曾国荃的话,要学赵匡胤起兵造反岂不正中太后和皇帝下怀,他们早有防备,若真反起来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乖乖顺从皇意,还能维持现状,保住功臣之名,侯爵之位,只不过心中受些气而已。
想到这里,曾国藩觉得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让朝廷对自己放心,于是他就决心裁撤湘军,因为他手下十几万人的军队正是让清政府最不放心的。当时在三千里长江上下,没有一船不挂着曾字旗。这可是自清朝开国以来没有的事,可见皇帝和太后的担心也是正常的。再说湘军原本就不是国家的正规军,而是为了消灭太平军才组建的,现在太平军被消灭了,湘军自然也该解散了。
此想法一出,他便上报了朝廷。很快,朝廷就批准了。于是,曾国藩把湘军分散到各地,一部分赴援江西,一部分守江宁,一部分为城外游击师。到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曾国藩手里只有少量老湘军了。
由于天京城内的财宝已被湘军洗劫一空,不能再收回充实国库,正好湘军一裁,这部分军饷也不需要了,于是曾国藩就以停止湘军军饷作为了交换条件。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奏请裁军,九日之后,又奏请停解湘军军饷,第一笔停解的是广东厘金,然后是停解江西的军饷,随后,曾国藩又奏请停解了湖南的厘金。鉴于曾国藩主动申请停解军饷,清政府便不再追问天京的金银了,同时也平息了外界对曾国藩及湘军的攻击。
但是事情至此还没有结束,朝野上下都在指责曾国荃的不是,说他是“老饕”,而且御史朱镇、廖世民等人纷纷弹劾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并列出了曾国荃及湘军抢夺天京、杀害无辜百姓的种种罪行,让朝廷对曾氏兄弟及湘军将领们给予严惩。
曾国藩得知后,立刻书信一封派人送给曾国荃,让他作好回家的准备,同时他还代曾国荃申请开缺回湖南老家。八天之后,朝廷便作出批复同意曾国藩的上奏,让曾国荃开缺回湖南。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八日,曾国藩回到南京,把两江总督衙门设在了南京的英王府。当天宾朋满座,举杯欢庆。此时的曾国荃几杯酒下肚之后,感慨万分,想想自己拼命杀敌,最终却被开回老家,越想越难过,就失声痛哭起来。
十月四日,满腹委屈的曾国荃回到了老家。从此他以书帖为乐。当捻军复起之时,清政府又下旨让他入京,但却被他以病回拒了。次年又被授为山西巡抚,但他仍未接受。后来虽然接受了湖北巡抚,可被清政府伤透了心的他又找理由回了老家,决心再也不为清政府卖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