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攻下金陵,灭了太平天国,战功赫赫的曾国藩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他却日夜不安,忧心忡忡。金陵未攻克之前他就多次写信给曾国荃,反复告诫他一定要在鼎盛时期稳住气,千万不可居功自傲,要随时准备急流勇退。他教育曾国荃的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一定要自勉自惕,时时回头看看,及时后退。而且,他还不断考虑自己与清政府的关系将如何处理,他知道历史上有不少功高盖主的大臣的下场都是“兔死狗烹”。而每次想到这些,他心里都不寒而栗,再也不敢想下去。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八日夜,当曾国藩接到攻克天京的消息时,内心十分激动,他用颤抖的手打开信,看后既是一番惊喜又是一种恐惧。天京终于攻克下来了,太平天国终于灭亡了,但他的心情却愈加沉重了。他担心清政府会不会也是让他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朋友们每天都来向他祝贺,或是当面祝贺,或是写信祝贺,唯独一姓窦的朋友提醒曾国藩说:“大功成矣,意中事也,而可喜也。顾所以善其后者,于国何如,于民何如,于家何如,于身何如,必筹之已熟,图之已预矣。窃尝妄意:图下所以为民者,欲以‘退让’二字保全晚节。此诚忧盛明之定识,持盈保泰之定议也。”曾国藩看后冒了一身的冷汗。由此,他更是常思如何退让、如何保全晚节了。
天京攻克之后,他根据曾国荃写的攻城、杀敌的信件向皇帝拟了《报捷折》,等待着皇帝的批复。曾国藩虽然未身临其境,但曾国荃每天都用书信向他汇报情况,所以他对攻破天京的情况也了如指掌。
六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忐忑不安中接到了上谕,上谕赏曾国藩太子太保,赐封一等侯爵,赏戴双眼花翎。接到圣旨之后的曾国藩当天就赶往天京,了解攻城后的具体情况、亲自审问李秀成,同时他也要劝说曾国荃要闯过“功高盖主”这一关。
经过一番审讯,曾国藩大吃一惊。李秀成说的和曾国荃所上报的完全不一样,曾国荃说天京城内的十万太平军全被湘军杀死,其实只有一万太平军;曾国荃说太平天国的幼主已被大火烧死,其实幼主趁湘军的乱抢乱杀一片混乱之际已逃出天京;曾国荃没上报关于“圣库”、金银财宝的事情,其实天京城内藏有大量的金银财宝。曾国藩听完后吓了一身冷汗,如果这些情况被清政府知道了,他和曾国荃将是“欺君罔上”,脑袋便不保了。为了保住性命,他宁可违背旨意,也不能将李秀成押往京师,让他和皇帝见面。为了掩盖他们谎报军情及湘军抢夺财物的罪证,七月六日,曾国藩私自下令杀害了李秀成,并对李秀成的自述进行了大量的涂改。
曾国藩亲眼见了天京的惨状,见了湘军官兵在继续搜寻财物,见了湘军抢掠来的大量财物,见了湘军私藏的大批妇女。
湘军的龌龊行为让他感到无地自容。在他看来,这不像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湘兵,简直就是一伙无恶不作的强盗,而这伙强盗的首领却正是自己的亲弟弟。这致使曾国藩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当天京城的大火还在燃烧时,曾国荃和他的湘军将领们就接到了清政府的上谕——曾国荃及攻城的将领们一一得到了封赏。曾国荃被封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李臣典、萧孚泗分别被封分子爵和男爵;朱洪章、刘连捷、张诗日、彭毓橘被封为骑都尉或轻车都尉。除此之外,彭玉麟、骆秉章、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都得到了封赏,且封赏都不比曾国荃低。
为此,曾国荃很生气,对于自己的封赏很是不满意。正当他满腹牢骚时,皇帝又下了一道谕旨,正是这道谕旨让曾国藩出了一身冷汗,一时不知所措。上谕指责曾国荃的指挥失误,造成太平天国幼主及一千人逃跑,并指责曾国藩在幼主被火焚烧之事上汇报有误,命令他惩罚相关人员,而且还让曾国藩查清天京城内的金银财宝,上交国库。让曾国藩感到最为沉重的是这句话“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曾国藩担心的事情终于出现了,谎报幼主的事,追查金银的事,追究相关责任人的事,所有的一切压得曾国藩喘不过气来。如果他做不到这些,就难以“永保勋名”了,自然也就不能“长承恩眷”了。这一道上谕压在曾国藩的心中,让他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