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安葬了母亲之后,感觉自己太累了,便想好好休息休息。
可与此同时,太平军不断胜利,所到之处,势不可当。虽然长沙已不在太平军的围攻之内,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这却是太平军有意撤退,他们想加快北上的速度,而并不是被清军打败。
太平军勇猛善战,很快便占领了汉阳和武昌。而和太平军比起来,清军则是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实在是丢尽了咸丰帝的脸面。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以惊人的速度攻入湖南,连克州县,此时湖南省各地的义军纷纷响应,加入他们。八月,太平军便攻下了长沙,各地的地主富豪及湘中名宦也纷纷带着家眷四处逃难。其中,郭嵩焘兄弟和左宗棠兄弟也逃到了玉池山梓木洞。同年年底,一路旗开得胜的太平军战意正盛,没有一点疲倦之感。接下来,他们兵分两路,水陆并进,共同攻向湖北,“帆帜蔽江,所过城镇,望风披靡”。
和太平军的威力比起来,清政府的军队可谓不堪一击,节节败退,输得是惨不忍睹。太平军每到一处便攻下此处,而当地驻守的清军则纷纷逃命。这一年年底,太平军攻下了武昌。这种发展势态让清军不寒而栗,特别是大清皇帝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他派出去镇压太平军的将领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做了逃兵,让太平军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便占领了数座城市。大清的半壁江山已不保,因此咸丰帝气得要命。其实,以前咸丰帝也知道八旗兵和绿营兵懒散软弱,没有斗志,可是他没想到是如此软弱,像一盘散沙,风一吹便散了。此刻,一想到大清的前途,咸丰帝就是一脸愁云。在苦思了良久之后,他想到了一个救国良策,那就是各地的团练,这是一支不可小视的武装力量,可以用来对抗太平军。
因为此时的太平军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清军,在咸丰帝看来,眼前只有这个良策能救大清。于是,咸丰帝立即下令任命请假或生病在家的官员为团练大臣,因为他们熟悉当地环境,拥有当地的人际关系,若利用这些优点把具有号召力的地方官员组织起来,这比朝廷派下来的钦差大臣管用得多。1852年,咸丰帝任命刑部尚书陈孚恩为江西团练大臣;第二年,咸丰帝任命广西巡抚周天爵为团练大臣;同年又任命工部侍郎吕贤基为团练大臣。让人吃惊的是在1853年仅一个月之内被任命团练大臣的就多达四五十人。其中,山东一省就有十三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可见咸丰帝对各地团练的重视。一时之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办团练的热潮。而曾国藩则是此时被任命的湖南团练大臣。
1853年1月8日,曾国藩接到了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但当时的他正沉浸在丧母之痛中,并无意出山。
而此时的太平军已攻至湖南,并连连获胜。湖南的一些地方官吏、地主及士人都纷纷劝说曾国藩办团练来对抗太平军,以保地方安宁。同时,一些湖南的朋友也纷纷来信请其出山,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来保卫大清。江忠源便是其中一位。这江忠源可不是等闲之辈,此人早在道光末年就主动要求举办团练,和起义力量相对抗。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组织起的一支武装力量和当时的起义者进行斗争,最终大获全胜。之后受到曾国藩的推荐,被朝廷重用。当太平军起义时,江忠源也弃官从军,和其弟江忠浚一起参战。在多次战斗中,他表现出色,英勇杀敌,成为了士兵的楷模。由江忠源所率领的部队强过清兵十倍,虽然他们没有清兵丰厚的俸禄和先进的武器,但他们却比清兵更勇敢,更善战。可以说,他们是地方武装力量的表率和先导。在江忠源闻听曾国藩准备出山办团练之后,他多次写信给曾国藩表示大力支持,并会鼎力相助。
另有好友罗泽南也鼓励曾国藩出山办团练。曾国藩和他已多年不见,此时的罗泽南以举人的身份和乡村老师的地位,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他忠于清朝,仇恨起义,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他们的队伍日益壮大,像王、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沣等人都是他的得力弟子,后来他们都成为了湘军的得力干将。当罗泽南见到曾国藩时,他感谢曾国藩当年向皇帝推荐他,同时他还劝说曾国藩出山组织地方团练。
此时湖南的巡抚张亮基也力请曾国藩出山。在太平军攻打长沙时,张亮基被任命为湖南巡抚,咸丰帝命他赴长沙镇压太平军。当时身为教师的左宗棠便投靠了张亮基,做了张亮基的幕僚。左宗棠早就听说了曾国藩的非比寻常,便告诉张亮基,曾国藩可用。于是,张亮基便上奏皇上要求曾国藩出山镇压太平军,同时他还写了一封信给曾国藩请求出山。
看过张亮基的信之后,曾国藩犹豫不定,顾虑重重。其一,因为此时母亲的灵柩还没安葬,他觉得此时出山对不起母亲——如果此时出山,在他看来,就违背了儒学的为父母丁忧离职守制之大礼,是为不孝。自己处处讲孝道,重孝道,如果不能为母亲守孝,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其二,自己一辈子只知道读书,对兵家之事一窍不通。如果投身战场,必会两眼茫茫身陷困境,到时免不了会失败,到那时不仅官职难保,恐怕连性命也会丢掉。其三,曾国藩深知官府的腐败,带兵打仗,要有人,要有权,要有财,总之需要很多东西,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期间要协调许多关系,才能把一件事办好,其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于是,曾国藩便写信婉拒了张亮基的邀请,同时让张亮基代发辞谢咸丰帝的命令,他要为母守孝三年。
这时,太平军攻克了武汉,下一站便准备向湖南进军。这一下,湖南巡抚张亮基如热锅上的蚂蚁再也坐不住了——如果太平军真的来到湖南,湖南势必不保,到时候自己的人头也会落地。想到这里,他命郭嵩焘连夜赶往曾国藩家,无论如何也要劝说曾国藩出山,不然整个湖南就会变成太平军的天下。
郭嵩焘是曾国藩的至交好友,他们经常通信,诉说彼此的悲欢。郭嵩焘也是一位侠义之士,忧国忧民,他反对太平天国起义,维护大清,所以他也十分赞同让曾国藩出山。来到曾家后,郭嵩焘祭奠了曾国藩的母亲,然后他便和曾国藩谈起了当今国事。当谈及太平天国起义大清失去半壁江山时,郭嵩焘的脸上显现出了十分气愤的表情,他握紧拳头,表示一定要踏平太平天国。而曾国藩此时仍然表示要为母守孝,不能出山。郭嵩焘则力劝曾国藩:“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经从戎,古制也。”他深知曾国藩对大清忠心耿耿,一心想为国为民尽忠。他劝曾国藩趁此机会再次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并举了一些例子。可曾国藩却仍然坚持己见。这让郭嵩焘很是为难,无奈之际,他请出了曾国藩的父亲,在父亲的一番劝说和训斥下曾国藩才答应出山。
“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忠”曾国藩再次舍下了“孝”。他在出山之前,安排好了家里的所有事务,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大胆地开始办团练。他的四个弟弟都要跟着前往,但曾国藩只带了曾国葆一人前行,并告诉其他兄弟,在家为母守孝,孝敬父亲,协助父亲管好家务,必要时再通知他们前往。
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十三日,曾国藩再祭母灵,他请求母亲原谅他的不孝,同时他也愿母亲的在天之灵保佑他一路平安。祭完母亲之后,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曾国藩便戴孝出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