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棺柩灵前,尽洒男儿泪(1 / 1)

曾国藩自从上次斗胆直谏触怒龙颜后,心情十分不好,再说进谏也没起到任何作用,还差点使自己丢了性命,这致使此时的他一刻也不想待在京城了——这里让他喘不过气,所以他想逃离这个地方,换一个地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使心情好起来。

那么,什么地方能让他的心情好起来呢?当然是他的湖南老家,即那个生他养他让他日夜怀念的地方,那是他此刻最想去的地方。那里有疼爱他的爹娘,有他骨肉相连的弟妹,有他童年时的伙伴,有他青年时的朋友,有他熟悉的一切。于是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马上回家。

或许人人都这样,当自己在外面风光的时候不会想到回家,而当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是遭遇挫折时,第一时间便会想起家,想起家里的父母。而曾国藩也是如此,于是他开始为回家寻找理由。

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曾国藩在焦急不安中被任命为江西省乡试正考官。而在此时,曾国藩却提出了回家探亲的要求,没想到咸丰帝很快便答应了,并批准了曾国藩两个月的假期。

得到批准之后,一想到不久便能与父母大人团聚了,曾国藩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天,曾国藩便匆忙起程。很快,繁华的京城和威严的紫禁城就被他甩在了身后。不幸的是,当日夜兼程的曾国藩行至安徽太和县境的小池驿时,却接到了母亲已于上个月去世的噩耗。

这使曾国藩当时就呆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会突然离他而去。于是,一脸的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他失声痛哭起来。母亲这一生日夜操劳,可谓是劳苦功高,为了儿子能读书,她吃苦受累从无一句怨言。和母亲十几年前的分别竟成了永别。虽然现在儿子已经穿上了二品官服,可母亲却未曾看过一眼。

此时的曾国藩再也无心赶去江西主持乡试,他上折请求返回湖南老家奔丧。因为《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做天经地义的最高标准。万事孝为先,在曾国藩所崇尚的儒家学说中,父母之丧是大丧,此时无论儿子在何方都要赶回家奔丧。

可越是心急越回不了家——一路上总是遇阻,不是遇大风就是路被太平军阻断。在这种情况下,直到八月二十三日他才闻到那熟悉的乡土气息,到达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湘乡老家。

湘乡县都知道曾家在办丧事,那一片的素白让人心情异常沉重。门前的招魂幡被晚风轻轻地吹拂着,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挥手告别。无疑,整个曾家自然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当曾国藩看到家门前挂着的那一片耀眼的素白时,心被刺痛了,双腿一时间无力支撑,一下子瘫在了地上,再也忍不住的悲痛顷刻间一涌而出,顿时他便号啕大哭起来。

听到哭声,曾家上上下下全跑了出来。闻声的曾国藩一抬头,便看到了已是白发苍苍的父亲拄着拐杖站在人群中间,于是他顾不得擦去一脸的泪水,就跑向父亲,然后一下子跪在父亲面前,失声痛哭起来。边哭边说:“儿子不孝,儿子来迟了……”

曾国藩没想到,此时的父亲竟然变得这么苍老。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春天和父亲告别之后已有十一年没见面了。那时的父亲身体还十分硬朗,他没想到再见到父亲时父亲已满头银发,弯腰驼背,而母亲则已到了九泉之下。

老天似乎太无情了,让他不能在母亲有生之年好好尽孝,甚至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能见上。曾国藩进了大门,看到了母亲的遗像——慈祥的面容,微微笑着,脸上全是温柔和善良,这让他想起了以前自己每次求学回家,母亲都会站在门口一脸温柔地迎接他的归来。想到这里,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喊了一声娘之后便晕倒了。众人见此情景,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在其父曾玉麟的指挥下,众人把曾国藩小心地抬到**,然后掐其人中,慢慢地曾国藩睁开了双眼。此时满脸是泪的他又挣脱众人的阻挠,连走带爬地来到母亲的灵柩前,要求看母亲最后一眼。

母亲的棺盖没有上钉,目的就是再让曾国藩见母亲最后一面。待众人把棺盖移开,曾国藩看到了母亲那清瘦的脸和紧闭的眼,顿时曾国藩心如刀绞,他是多么想抱抱自己的亲娘呀!可是众人纷纷把他拉到了一边,并钉死了棺盖。一时间曾家只能听见曾国藩撕心裂肺的哭喊。

哭了好长时间之后,曾国藩才想起问父亲,为什么不把母亲生病的事告诉他。

父亲老泪纵横地说:“是你娘不让说,你娘怕影响你办政事。你娘临终前得知你即将回家探亲很是高兴,这一高兴病快好了一半。她说要好好活着,一定等到你回来。可是几天之后,你娘突然快不行了,让我把全家人都叫到她面前,见大家最后一面。可是你娘见不到你,不瞑目。爹就想起了你的信,于是我就把信全拿到了你娘的跟前。你娘摸着你的信,才慢慢地合上了眼。”

听罢此话,曾国藩再次大哭起来——他想起了和母亲最后分别的情景。那一天,曾国藩和母亲并肩而行,一路上母亲都牵着他的手,不停地嘱咐他,这要小心,那要小心。当天风很大,所以母亲一头的白发都被吹乱了。母亲顶着北风走了十里多远的山路,可她仍不顾劳累乐呵呵地望着曾国藩。当曾国藩已走得很远很远时,母亲还站在那里,远远地望着。见曾国藩回头时,母亲拼命地挥手。直到再也看不见曾国藩的身影时,她才依依不舍地一个人沿着山路慢慢走回家。曾国藩没想到那一次的离别竟成了他和母亲永远的诀别,现在他再也看不到母亲了。

这时的曾国藩特别痛恨自己,悔不该这么晚回家看望父母。那所谓的权势、地位在此时和亲人比起来是何等的渺小,在曾国藩看来再高的权势和地位都比不过人世间最宝贵的骨肉相连的亲情。

正所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曾国藩选择了忠,那他自然就不能再为父母尽孝。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以说曾国藩的这份痛只有过来人才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