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乾隆帝自诩“书生”(1 / 1)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书生”一词有着特殊的偏见:一个认为是书呆子,没有处事能力,也就不堪重用;一个是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之徒。总之,“书生”一词多为贬义。

但是,乾隆帝却不这么认为,他十分喜爱“书生”这个词,竟然自诩为“书生”。他对“书生”这样理解:

“读书以致用”。乾隆认为,读书是学以致用,通过读书,人们掌握了大量知识,用来指导现实生活中,再实用不过了。

“学于古训,乃有获。”学习古人的道理,对于为官之人太有用了,也太有收获了,他可以交给你怎么施政,尤其可以施行仁政。

“人无书气,即为俗气”。这句话太经典了,乾隆帝认为,一个人没有高傲、贵重的书生气,那就是市井的俗气。所以,乾隆帝认为自己如果能够被人认为是一介书生,那就太好了:“朕惟恐人不足当书生之称”,他是恐怕人们不把他当做书生来看待。

“读书通大义”。乾隆帝认为读书能够懂得义理,懂得义理才能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他把朝中的官员进行划分,筛选出那些通大义的官员,比如来保、陈世倌等都是通大义的好官僚。

所以,乾隆帝不仅自己称为“书生”,还把他周围的王公大臣也看作是书生。他曾这样说:“朕自由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王大臣为朕所倚任,朝夕左右者,亦皆书生也。”

尽管乾隆帝这样说,但是,由于他出生在雍亲王府邸,并没有机会入宫读书,只是在6岁的时候,父王给他进行了启蒙教育。9岁的时候,才开始入学读书,较之皇宫里的皇子,已经是晚3年了。

乾隆帝12岁那年,他被康熙帝赏识,进入皇宫之中,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他的学业进步非常之快,到在14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作了。他留心观察,把心得写成诗文。

乾隆帝不愧是一个书生,一个高产的书生,据统计,他一生自著文集3部,为文1400余篇;诗集5部,收入诗篇4万多,成为我国古代诗文最高产的作家帝王。

当然,乾隆帝的4万多首诗词质量平庸,佳作很少。尽管这样,这些诗作还有好多人参与其中。比如汪由敦、于敏中、梁国治等,都是乾隆诗集的创作者,他们或修改、或润色、或整理,成就了乾隆帝御制诗集的创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