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很重视自身建设。皇太极就是这样,他的自身建设搞得非常好,成绩斐然。

学习,学习

人为什么要学习呢?皇太极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把前人的经验或教训为我所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少走弯路,等于古人给你找到了捷径。皇太极最佩服的古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席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李世民的这些话,皇太极就是通过读书才知道的。所以,他认为学习很重要,一刻都不能耽搁。

不过,面对浩如烟海的史书和资料,从何入手呢?学习是讲究方法的,皇太极认为方法很重要。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直在思考着学习的办法;不然,你纵有学习的热情,也无从下手。皇太极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呢?他采用了三种学习方式,效果非常好。

一是读史书。很明显,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不读史书是不行的,以史为鉴就必须读史。这是他的一大爱好,史书就成了他须臾不能离开的伴侣。所以,对《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史书,他是很了解的。

但是,皇太极读史并非盲目地学,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他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所以是有选择的。在各个王朝的历史资料中,皇太极最重视辽、金、元的历史,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在916年建立的政权,金国是女真族在1115年建立的政权,元朝是蒙古族在1271年建立的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等等,都是皇太极学习的榜样。他反复学习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了解他们成功的历史,汲取了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时,对于那些亡国之君的惨痛教训他也了如指掌。

二是喜读名著。我国古代有很多文学名著,这些文学作品中皇太极最感兴趣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书深深吸引了他。但是,他并非对其中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是对其中的兵法应用感兴趣。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他佩服的人物之一,周瑜曾经使用“反间计”使奸诈的曹操中计,让皇太极羡慕不已。多年后,皇太极也效仿周瑜,施用“反间计”,使崇祯帝中计,杀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焕。

三是向汉人学习。皇太极知道,女真族历史相对较短,文化程度远远不如汉族。皇太极便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向汉族知识分子学习先进的文化,为我所用。比如,天聪六年,一个汉族的秀才王文奎向他建议,要汉人的中的饱学之士每天给皇帝讲解《四书》两段,《通鉴》一章,对皇帝文化水平的提高会很有好处,从而提高他的治国理政水平。皇太极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同时,皇太极还成立了文馆,负责翻译中国古代大量的史书和典籍,供王朝参考使用。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天聪五年的一天,皇太极来到文馆,看到值房内有人,便走了进去。他看到一个人正在伏案书写,很认真的样子,便问道:“这么晚了,还在工作啊?”那个人慌忙站起来,跪到地上道:“禀皇上,我在写史论。”问:“什么史论呢?”答:“就是皇上您的史论啊。”说着,拿出文稿,要皇太极展阅。皇太极一听,赶忙道:“这个不敢看,这是你们史臣的职责,我不能看。”皇太极辞别史臣,退了出来。

皇太极是个极聪睿的人,善于从历史和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比如对金朝的历史,他在学习中树立了一个榜样,决心要向他学习,这个人就是金世宗。他认为金世宗是中兴之主,积极上进,最主要的经验就是他坚持祖宗旧制不改变,坚持民族特色不改变,比如语言和服饰,最终实现了民族中兴。皇太极也找到了一个坏典型,那就是金熙宗,他耽于酒色,享乐无度,尤其是效仿汉人的陋习,好的不学,学习陋习,最终导致王朝衰微,自己也被人杀害。

所以,皇太极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汲取书本上的营养,为我所用,使他非常具有智慧,非常聪明。他还要求王公百官也要加强学习,增长智慧,君臣同心,共建大业。

锻炼强身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能够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呢。皇太极就深懂这个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强身锻炼,用强壮的体魄来工作。

史料记载,皇太极“体丰而铠重”,身体壮硕,铠甲沉重。他十分注重身体的锻炼,除了看书之外,就是锻炼。锻炼的形式,皇太极也注重实效,他一般不会为锻炼而锻炼,而是把锻炼与工作结合起来。狩猎,就是皇太极看重的最好的形式,既锻炼了身体,又参与了工作,因为那个时候,狩猎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皇太极选中狩猎作为锻炼强身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猎物,还可以通过狩猎活动整肃他的军队纪律,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皇太极从几个方面明确规定了狩猎的规矩,有行进秩序、射猎次序、行猎纪律、检验收获、设定仪仗,等等。这些制度,非常重要,皇太极可以藉此整顿军队纪律。

比如行进秩序,皇太极就规定不许喧哗,不许饮酒,不许离队,等等,否则处以刑罚。

比如涉猎次序,皇太极更是规定很严格,必须按等级,有秩序进行。这里讲一个故事。天聪六年十二月,皇太极率领王公大臣出猎。在厄野这个地方猎虎,皇太极一马当先,弯弓射箭,射中一只大老虎。不过,对于大老虎来说,并非一箭就能射死,老虎极有可能反扑,咬伤皇太极。就在这时,随身侍卫噶尔朱挺身而出,举刀砍向老虎;老虎并不示弱,反身向噶尔朱咬去,噶尔朱与之奋力拼搏,终于制服猛虎,保护了皇太极。可是,皇太极却严厉下旨,批评噶尔朱:“尔果勇,施于战阵,乃为有益;而用于无益之虎,勇乎?嗣后勿侍御前!”从这个故事看来皇太极很无情,实则表明他的勇猛和自信,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制服老虎,无需别人帮助。

比如行猎纪律,皇太极明确规定,狩猎好比打仗,必须严明纪律,必须保持团队精神,密切配合,不得私自行动。至于行猎中所需器械,必须标记明白,各有所属,不得偷换,以免紧急时刻不能使用;尤其不准互相偷窃物资,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我们从皇太极的相关资料中,查阅到很多狩猎的记录,几乎每年都有。仅以天聪年间为例,《满文老档》中留下了皇太极渔猎的相关记录:天聪元年九月十五日,“率诸贝勒大臣等,猎于东郊三百里外,驻跸十五日”;天聪二年十二月初一日,“直至东北四百里处三洼地方,猎十四日,汗亲歼五虎”;天聪三年十月十二日,驻跸辽河打猎,十月十四日,仍驻辽河打猎,十二月初一日,行猎南苑;天聪四年四月十四日,往明地沿途打猎,四月二十日,沿途打猎,五月初二日沿途打猎;天聪五年十月二十日,在十三山一带行猎;天聪六年,五月十二日、五月十九日、七月初三日、七月初六日、七月初七日、七月初八日、七月初九日、七月十二日、七月十四日、七月十五日、七月十九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初五日、十月初六日、十月二十三日、十月二十六日、十二月初十日、十二月十七日、十二月二十日…都留下了皇太极出行狩猎的记录。

在这些狩猎活动中,皇太极大显身手,充分发挥了他的箭法,那真是百发百中,箭无虚发,兵士们无不喝彩。比如天聪六年五月十二日,“出猎黄羊,时有二黄羊并行,汗一失贯之”,一箭射杀两只黄羊;五月十九日,皇太极再行出猎,“汗射两次,一失贯二黄羊”。皇太极能够一箭射杀两只奔跑的黄羊,说明他箭法纯熟,箭无虚发。

不过,这些狩猎活动还是很有风险的,尤其是与豺狼猛虎搏斗,肯定会遇到一些危险。有的时候,还会由于乘马失手而出现问题。比如天聪四年,皇太极率领王贝勒出行狩猎,代善、莽古尔泰都坠马伤身;天聪六年,围猎一只老虎的时候,皇太极的一名侍卫被虎咬伤。所以,那些王公贵族们总是找出各种借口,逃避打猎行动。为此,皇太极曾经大发雷霆,并下谕申斥这些人。

大行仁孝

皇太极在自身建设中,强调两点,一个是孝道,一个是仁义。他认识到,要做好一个帝王,被世人认可,为大家接受,最基本的就是这两点。

先说孝道。努尔哈赤病逝,以代善为首的贝勒大臣们一致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众望所归,皇太极本应该痛痛快快、高高兴兴继位;可是,他居然予以拒绝,理由是什么呢?《清太宗实录》记载:“上辞曰:‘皇考无立我为君之命,我宁不畏皇考乎?’”从这段话中,我们很明确看出了皇太极对父汗的敬畏、大孝之心;否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悍然继位,还用这么费事吗?

等到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确定了“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认为只有大行孝道,才可干成大事,完成大业。他都做了什么呢?

一是选择风水,营建福陵。之前的满洲贵族,从不相信风水之说,也没有大兴土木建筑陵墓之说,这固然与物质条件有关。皇太极即位后,为了体现孝道,于天聪三年,派出风水术士,在沈阳周围选择风水宝地:“今谨卜地于浑河北石嘴头山,川萦山拱,佳气葱郁,敬建宝城。”至此,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的灵魂才得以入土为安。皇太极的这一孝道行为,为他的后事子孙所效仿。之后,从顺治帝到光绪帝,都延续皇太极制定的孝道方法,营建了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慕陵、定陵、惠陵、崇陵,等等。

二是“孝”字当头,表中内外。皇太极大行孝道,不仅落实在行动上,还要落实在文字上,内涵与形式,一个都不能少。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仿照明朝做法,追上努尔哈赤的庙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其中有了“孝”字。他的生母孟古姐姐被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谥号的首字为“孝”字。从此以后,皇帝谥号中必有“孝”字,皇后谥号以“孝”字开头成为定制。

三是设立太庙,供奉神位。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家庙,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清代太庙之设,源于皇太极时期。皇太极称帝之后,为了肇建太庙,再次到太祖山陵祭告,祝文这样写到:“孝子嗣皇帝敢昭告于皇考神位前曰:‘臣敬尊典礼,表扬皇考、皇妣功德,肇建太庙。’”皇太极不仅把父母的神位供奉于太庙之中,定期奉祀,还破例追尊祖上的名号,进而把他们的神位供奉于太庙之中。皇太极不仅以孝奉祀父母的神位,还仿效朱元璋的做法,追尊努尔哈赤上世四祖的封号:“上率诸贝勒大臣,诣太庙,追尊始祖为‘泽王’,高祖为‘庆王’,曾祖为‘昌王’,祖为‘福王’”。他们的神牌被堂而皇地供奉起来。

接着,说说皇太极的“仁义”。皇太极深知,要赢得人民的拥戴,除了大讲孝道之外,就是要大行“仁义”之道了。

前文已经讲过,皇太极称帝之后。,首先更改国号为“崇德”,而古人讲德必讲仁义。同时,皇太极的帝号也和“仁义”紧密相连,称之为“宽温仁圣皇帝”。

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皇太极极力打造自己的仁者形象,他曾不止一次下达谕旨,对出征的将士下达禁令,不许他们随意杀伐百姓,不许抢掠百姓,等等。为此,他还专门惩治了曾经屠城的阿敏贝勒,以树立自己仁圣皇帝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