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历来关系密切。可是,那个时候,朝鲜奉明朝为正朔,并不承认皇太极主政的后金国,聪明的皇太极要通过怎样的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呢?
两种态度
要说朝鲜和明朝之间的关系,那也是通过战争才留下的“同志式的友谊”。早在明朝万历十九年,日本丰臣秀吉率16万大军侵入朝鲜。明神宗朱翊钧派军抗日援朝,前后派兵数万,打退日军的侵略。所以,朝鲜国王肃宗曾经这样说过:“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军帮助朝鲜打败了日军,当然不会白打,明神宗成了朝鲜的大恩人,明朝也就成为朝鲜的大靠山,向其称臣纳贡。
努尔哈赤称汗之后,后金的力量逐步强大,与明朝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朝鲜怎么办?按理,它是明朝的盟国,也是明朝的小弟弟,当明朝面临战争威胁的时候,它理应派兵帮助。这样,朝鲜与清朝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尴尬:帮助明朝,必然得罪清朝;不帮助明朝,明朝不干,怎么办呢?
朝鲜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明朝。天命三年,朝鲜帮助明朝出兵,征伐后金,从此,朝鲜与清朝之间结下仇怨,他们鄙视清朝的人们,在朝鲜的史料中,会看到一些轻视的词语,比如“鞑子”“奴贼”,等等。看到这样的称谓,努尔哈赤很气愤,他怒斥道:“你们总是这样不礼貌地称呼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个时候的朝鲜表明了态度,这个态度,谁看了都会愤怒异常。
据资料《燃黎室记述》记载:“天朝之于我国,犹父母之于子也;父之有命,子敢不从乎?”明确表态,我们和明朝是父子关系,明朝为父,我为子,我们听明朝的。言外之意,明朝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毫不迟疑地做什么。
努尔哈赤太郁闷了,一时之间,他气得不知所措。要如何处置这件事情呢?努尔哈赤突然想了起来,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于是,他着急自己的几个儿子,听听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四大贝勒都到了,大家听完老汗王的意见,都陷入了沉思。大家知道,这是一个课题,不可轻易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之后,才可以发声。
三贝勒莽古尔泰是个直性人,他口无遮拦,有话直说。只见他蹭地站起来,大声道:“像朝鲜这样的,还有什么说的,他们帮助我们的敌人,攻击我们,也不给我们任何礼物,只有出兵,灭掉他们!”
莽古尔泰的建议,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他一说完,大家都很赞成,一时之间,讨伐朝鲜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努尔哈赤并没有头脑发热,他看了看大贝勒代善,很想听听他的意见,道:“大贝勒,你是什么看法,不妨说说。”
代善看了看莽古尔泰,大声道:“我们最主要的敌人是明朝,如果我们再和朝鲜为敌,两面作战,有这个能力吗?”说完,他愤怒地站起来,简直是怒不可遏的样子了。
努尔哈赤看罢,忙道:“代善,你不要激动,我就听从你的意见。”
这个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四贝勒皇太极是什么意见呢?努尔哈赤当然最想知道了。他了解,这个四贝勒城府很深,一定另有见解。
皇太极沉思良久,缓缓站起来,他看了看莽古尔泰,又看了看代善,最后他朝向父汗,深深一拜道:“我们攻打明朝,朝鲜助之,是为后顾之忧,所以,绝对不可能置之不理!”
努尔哈赤陷入了沉思,他思考了大家的意见,对于朝鲜,明显的两种态度,主战与主和,谁对谁非?代善、莽古尔泰与皇太极,谁是对的?他头脑乱极了。
打过去
皇太极的态度很明显,对朝鲜必须以武力相威胁,此外无他。他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皇太极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朝鲜允许‘辽民’逃往朝鲜,并为之提供方便。
二是为明军提供军事基地,比如长期允许明朝将领毛文龙占据皮岛、铁山。毛文龙以此为根据地,不断牵制、袭击清朝的军队,成为清朝的心腹大患。
仅此两条,就足以使努尔哈赤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出兵征服朝鲜。可是,努尔哈赤没有这么做,他还是听从了代善的建议,对朝鲜采取妥协的态度。那么,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对朝鲜的态度是沿袭努尔哈赤的妥协,还是另有变化呢?
让朝鲜大吃一惊的是,皇太极态度极为强硬,他要出兵征伐朝鲜。
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派出三万大军,征伐朝鲜,由二贝勒阿敏挂帅。征朝大军士气高涨,一路之上势如破竹,横扫朝鲜半岛:
正月十三日,攻陷义州;正月十五日,攻陷定州;正月十八日,攻陷郭山城;正月二十一日,攻陷安州;正月二十六日,大军开进平壤;正月二十七日,占领中和,仅仅半个月的功夫,八旗劲旅连下半岛城池。
阿敏太顺利了,战报频传,皇太极听后大喜:“我就知道,朝鲜唾手可得。”他对阿敏等大加赞赏,准备凯旋的时候封赏功臣。但是,皇太极是清醒的,他怕阿敏产生骄傲的心里,也怕八旗兵远征失利,便秘密授予阿敏几条原则:
第一、一定抓住战机。皇太极指出,凡是战机转瞬即逝,一定要抓住,不然悔之晚矣。
第二、便宜从事,不用请示。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皇太极是知道的。他授予阿敏便宜行事的权利,遇到重要事项,自己判断,征求大家意见,断然处置。
皇太极太聪明了,他对阿敏用而不疑,假以权利。这使阿敏非常得心应手,他可以放手决定大事。果然,战事顺利,朝鲜半岛指日即可占领。
在这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朝鲜方面是什么反应呢?
逃跑。以国王李倧为首的朝鲜王室人员,匆忙逃往江华岛,已成惊弓之鸟。
主和。最初,也有一些将领主张抗击皇太极的八旗军。但是,朝鲜方面无能为力,寄希望于明朝的支援,尤其希望袁崇焕出兵征讨。可是,袁崇焕也无能为力,他自顾不暇,加之不想为此而得罪皇太极,只是象征性地虚张声势了一番,便撤兵回兵。所以,包括李倧在内的主和派占据了主旋律。
本来,阿敏以为,李倧会乖乖出来受降,与之签订城下之盟。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朝鲜国王李倧并不服气,他理直气壮地写信给阿敏,语气很激烈,质问皇太极为何出兵朝鲜;并指责八旗军为不义之师。
阿敏一看,先是大吃一惊,佩服李倧的胆量,城下之盟居然敢于如此说话。接下来,他会怎么办呢?
不服气的李倧
作为朝鲜国王的李倧,面对阿敏的军事恫吓,采取了两面应付的手法。一方面乞求停兵罢战,一方面为了朝鲜利益而与之争论不休。
阿敏一怒之下,回书李倧,列举朝鲜七大罪,比如帮助明朝讨伐后金,允许明朝将领毛文龙驻兵搅扰后金,努尔哈赤病逝朝鲜不派使节临丧,等等。一条条的罪状,摆在了李倧面前,他会“认罪”吗?
李倧不认罪,他回信阿敏,逐条驳回。阿敏大怒,下令继续进兵。万般无奈之下,退居江华岛的李倧做出了妥协的决定。一是送礼:各种布一万五千四百五十匹、虎皮六十张、鹿皮四十张、倭刀八柄、鞍佩一百。二是与阿敏结盟,就是兄弟之盟,金国为兄,朝鲜为弟。就这样,李倧在江华岛与阿敏歃血为盟。
在大军压境的背景下,李倧别无选择,只有屈居人下。字也签了,盟也结了,两国之间“称兄道弟”,看来万事大吉了。
可是,这个李倧,旧病复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出尔反尔,多次“发难”后金。
一是要求皇太极归还占领的义州。阿敏与李倧签订盟约之后,八旗兵撤离朝鲜半岛,但是,唯有义州还在占领之中,李倧强烈要求八旗兵撤出义州。
二是要求减少贡物。皇太极与朝鲜的合约,除了要求他承认皇太极的政权之外,还要求朝鲜向其进贡大量的物品。李倧对此不满,采取了拖延的办法,或者不按质按量完成指标。
对于这一点儿,李倧一直强调,贡品数量太大,我们完不成;还有就是有的东西不是朝鲜特产,无法进贡。皇太极大怒,想通过特殊办法是李倧就范。
皇太极把这件事上纲上线,对李倧的做法,皇太极指出:“如果你们不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交给你们的贡品数量,就是你们轻视我大金!”这个高度让李倧难以承受。
三是不帮助后金。为了考验朝鲜的真诚度,皇太极向李倧提出要求,要他帮助后金伐明,具体做法是出兵和借船。出兵数量和借船的数量是有要求的,其中,所借船只的数量不能少于300艘。
李倧怎么办呢?拒绝,他既不出兵,也不借船,表达了不愿帮助后金的意思。
皇太极看出来了,这个李倧表面上看是不服气,实际是反对后金,也就是不承认后金的主人地位,不如数进贡,也不派兵征明,其实质就是尊明朝为正朔,后金只能屈居第二位。这就是李倧的态度和立场。
李倧纵然是不服气,坚决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但是,心里是没底的,他知道八旗兵的强悍,也了解明朝的腐败。李倧明白,他的不服气,已经挑战了皇太极的心灵底线,战争一触即发。
角色转换
对于出尔反尔的李倧,皇太极反感透了,感觉到这个李倧不仅反复无常,而且对后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满朝文武也是义愤填膺,一致同意教训一下这个李倧。正当大家群情激愤之时,足智多谋的皇太极反而冷静下来,他经过反复思考,做出了一系列试探:
1、看使臣的表现。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元的典礼上,朝鲜国王李倧的两个使臣罗德宽和李廓傲慢无礼,不向皇太极行礼,也不下跪。皇太极对此极为不满。
2、看李倧的表现。皇太极多次给李倧写信,阐明自己的观点,但是李倧的态度呢?李倧根本不看皇太极的信件,因为他不承认皇太极的大清政权,他的心里只有大明王朝。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愤怒了,当朝鲜国的使臣送来李倧的信件时,皇太极大怒道:“尔国王既不阅朕书,遣我使回,朕何为复览尔书。”你不看我的信,我为什么要看你的信呢?这是皇太极最有利的回击。
也就是说,皇太极的试探失败了,只有用战争的形式加以解决。至此,刚刚建立的清朝和朝鲜之间已经如箭在弦,战事在即。
不过,皇太极清楚,轻易出兵,侵入朝鲜,明显是不义之师。所以,要想办法化解这一难题,变不义之师为正义之师。怎么办呢?他做了四次四次告知,也就是出兵宣言,来解释自己出兵朝鲜的理由。
第一次告知天地。皇太极率领诸王大臣,以太牢(猪牛羊)来祭告天地,列举了朝鲜的种种劣迹:帮助明朝谋我、招降辽东逃民、怂恿朝鲜民人侵入辽境、借给明朝兵船与我为敌,等等。最后,皇太极宣布:“谨告皇天后土,用张挞伐!”
第二次告知太庙。就是向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报告出兵朝鲜的缘由。皇太极跪在努尔哈赤的神牌前面,大声宣告:“今朝鲜违天败盟,臣将亲统大军,致讨以声其罪!”
第三次告知将士。皇太极对将士的告知,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因为皇太极通过这种形式,告诫出征的将士投降者不杀,老百姓不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侵入民宅,等等,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非常重要,皇太极通过这个告诫,向人们宣誓,他出征朝鲜不是侵略,而是正义之师。
第四次告知朝鲜国王。皇太极列举了朝鲜国王李倧的种种“劣迹”,什么助明兴兵,盗我物产,悖慢无礼,等等,说得皇太极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做完这四次宣言,皇太极说出了这样的话:“朕是以怒而兴师。”清朝组织了十万八旗兵,齐聚沈阳,于是年底由皇太极亲自挂帅,代善、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杜度随大军出征朝鲜。
八旗兵一旦进入朝鲜境内,势如破竹。崇德元年九月十日,攻陷义州;十二日,攻陷郭山城;十三日,攻陷定州;十四日,进入平壤;三十日,攻陷汉城,李倧出逃。
皇太极乘胜追击,大军包围了李倧所在地南汉山城。这个时候,皇太极采取了种种措施,迫使李倧就范。
一是军事压力。李倧并不就范,不断有来自朝鲜各地的勤王之师,前来救驾。后果当然是被皇太极打败。这样,包围圈越来越小,李倧一筹莫展。
二是政治攻势。皇太极不断派人,前往李倧住所,对他的“罪行”进行揭露,并一再重申,朝鲜人民遭到这次兵灾,责任全在李倧。这一政治攻势,使得李倧无处申辩,自觉理亏。
三是安全威胁。八旗军迅速攻占江华岛,李倧的老婆孩子都被俘虏。皇太极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李倧,李倧不仅担心,而且沮丧。
李倧真是没有别的出路了,明朝再也指望不上了,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清朝。这年的一月三十日,李倧向皇太极投降。
皇太极实现了出兵朝鲜的目的。他居高临下的向李倧下令:
1、废除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来往。
2、尊大清为正统,建立与清朝的臣属关系。
3、朝鲜每年向清朝进贡:黄金100两、白银1000两、水牛角200对、豹皮100张、鹿皮100张、茶叶1000包、水獭皮400张、青鼠皮300张、胡椒10斗、腰刀26把、顺刀20把、苏木200斤、大纸1000卷、小纸1500卷、五爪龙席4领、各样花席40领、白萱布200匹、各色棉紬2000匹、各色细麻布400匹、各色细布11400匹、米10000包。
今非昔比了,李倧只好无条件接受。角色转换了,之前,阿敏征服朝鲜时,与之称兄道弟尚且不愿接受;现在,想称兄道弟都不行了,朝鲜与清朝的关系是君臣关系了。二月二日,当皇太极离开朝鲜的时候,李倧不得不出城十里跪送,这种感觉是李倧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