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是一个诸葛亮式的帝王,他多次利用智慧和谋略夺取一个个战争的胜利。有时,他会粉墨登场,亲自设计,比如他为了除掉袁崇焕,就利用了连环计。先借助袁崇焕之手杀掉毛文龙,再设“反间计”,利用崇祯帝之手除掉心腹大患袁崇焕。环环紧扣,毫无失误。
斗智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宁远战败之后,心情抑郁,于这年八月十一日一病归天。这件事给皇太极的刺激很大,他认定袁崇焕是努尔哈赤致死的罪魁祸首,是后金的心腹大患,一定要除掉他。
可是,谈何容易,皇太极决定从长计议。他深知,要想除掉袁崇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而对于袁崇焕来讲,也正如皇太极所预料的那样,他正在深度思考与后金的关系。努尔哈赤刚刚去世,新主皇太极继位,必然与他为敌。而且,他早就知晓皇太极是个足智多谋之人,实在是不好对付呀。
于是,袁崇焕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主动出击,他决定派出一个34人的团队,去沈阳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为去世的努尔哈赤吊丧;二是为新登基的皇太极祝贺。
皇太极听到报告,那种感觉简直是像倒了五味瓶一样,愤怒,羞辱,什么都有。他真想将这34人全数逮捕,斩首示众。可是,皇太极转念一想,既然袁崇焕敢于派人前来,我为何不将计就计;再说,如果我杀了来使,必然会被别人笑话。
皇太极何等聪明,他采取羁縻之策:款待,好吃好喝地招待;送礼,给来使送骆驼、马、羊;回礼,就是给袁崇焕回礼,给他貂皮、人参、银两等物。最重要的,皇太极给袁崇焕写了一封信,阐述自己的和好停战的意愿。
皇太极和袁崇焕,这对儿精明之人,第一次交锋,第一次碰撞,你来我往,从表面上看,双方各有亏盈。皇太极,面对仇敌,却要强装笑脸,实在不易;袁崇焕,面对仇敌,却要以礼相见,大有负荆请罪之嫌,更属不易。
不过,这两个人毕竟存在区别,皇太极为一国之主,袁崇焕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将领,皇太极岂能一味自甘下风呢。于是,他对皇太极开始了一系列的试探。
首先是提高身份。在给袁崇焕的信中,皇太极自称“大金”,与明朝的“大明”相对应。很明显,这是皇太极的自大行为。在当时,人们并不认可皇太极的后金政权,尤其是明朝将领,视之为“蛮荒边逆”之徒,岂肯与之相提并论。
面对皇太极的“自大”,袁崇焕置之不理,将皇太极的来信命人带回去,也不给写回信。皇太极虽在意料之中,但也深深感到了屈辱。
其次是麻痹对方。皇太极给袁崇焕写信,口口声声要和谈,不要战争;要与民休息,不要骚扰小民。看上去皇太极非常珍爱和平,实际上,他正在用兵朝鲜,大兵深入朝鲜境内,他无暇顾及袁崇焕。如果袁崇焕釜底抽薪,趁其不备,给予袭击,那将非常糟糕。
接下来,皇太极给袁崇焕写了一封信。袁崇焕打开一看,大吃一惊。
“变色龙”
袁崇焕一看皇太极的信件,吃惊不小。为什么呢?
原来,皇太极给他下达了一封宣战书。信中,皇太极提出了“七大恨”:一恨癸未年明朝兴兵害死他们的两位祖宗;二恨癸巳年、己亥年与哈达、叶赫等部落战争中,不支持建州;三恨癸丑年明朝联合叶赫侵入建州;四恨扣押使臣,出尔反尔;五恨把已聘的叶赫女人改嫁蒙古;六恨明朝犯边,夺取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等;七恨甲寅年明朝听信叶赫之言,欺凌建州。这就是皇太极的“七大恨”,与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内容大同小异。
接着,皇太极开出了条件,要明朝赔偿后金损失:黄金十万两、白银百万辆、缎百万匹、布匹千万匹。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制定了和谈之后,明朝和后金之间互赠礼物的条件。明朝每年馈赠:黄金万两、白银十万两、缎子十万匹、布三十万匹;后金每年馈赠: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一千斤。
袁崇焕一看,先是大吃一惊,因为当年努尔哈赤就是凭借“七大恨”起兵反明,声势凌厉。如今,过去这么多年,皇太极居然旧事重提,还提这点儿老账,实在是太可怕了。
不过,接下来,袁崇焕又释然了。为什么呢?
他看到了皇太极末尾附上的和谈条件,明朝应该做什么,后金应该做什么。他一对比,便哑然失笑了。“纯粹是虚张声势!”这是袁崇焕的结论。
袁崇焕分析,皇太极的“七大恨”与当年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迥然不同,努尔哈赤的是讨伐宣言,皇太极的则是索要条件。简单一句话,他就是要钱要物,此外无他。
意识到这里,袁崇焕转换了角色,他开始反败为胜,反击皇太极的种种不是。
袁崇焕指出,这些所谓的“七大恨”,不过是口舌之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接着,袁崇焕反戈一击:“你说的振振有词,我难道就无话可说了吗?”最后,袁崇焕咄咄逼人,提出了三点,针锋相对:一是你们占领的城池何时归还;二是你们俘获的官民何时释放;三是你们进攻朝鲜何时撤兵?
皇太极接到袁崇焕的回信,肺都要气炸了,真想发作一番,出兵宁远,捣平他的老巢。可是,皇太极毕竟是个足智多谋之人,他转念一想,袁崇焕这么强硬,需要变换以下方式。怎么办呢?让步。
皇太极的让步分两步走:先是政治上让步,他表示愿意降格,不再坚持“大金”“大明”相提并论,而是认可低人一等;天聪三年,皇太极甚至愿意去掉“天聪”年号,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
接着是经济上的让步,将明朝赔偿损失降低至一半:黄金五万两、白银五十万两、缎子五十万匹、布匹五百万匹。而后金给明朝的礼品数目基本不变。
而袁崇焕呢,也没有一味坚持强硬,而是及时调整了策略。他趁皇太极无暇顾及之际,加紧修复锦州、中左所、大凌河的防御工事,为抵御皇太极的入侵做好准备。
皇太极和袁崇焕这两个对手,态度时软时硬,变化无常。他俩都是根据形式的变化而调整政策,就像两条变色龙一样,让人捉摸不定。
一句错话
要说袁崇焕是个奇才,一点儿也不假,他在天命十一年,以少胜多,击败了努尔哈赤的大军,保卫了孤城宁远,号称“宁远大捷”,震惊了朝野。皇太极继位之后,又与皇太极斗智斗勇,令皇太极为之钦佩不已。
可是,袁崇焕也有软肋,那就是自负,可能是他作为文人表现出来的弱点吧。
崇祯元年七月,重新启用的袁崇焕被崇祯帝召见于平台,君臣之间进行了一番对话。
崇祯帝道:“当今之际,最让朕担忧的就是‘辽事’,爱卿有什么办法吗?”所谓“辽事”,就是指后金政权的崛起,对明朝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崇祯帝问完话,看着袁崇焕,希望他思索一下,在回答。
可是,让崇祯帝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袁崇焕竟然不假思索,率然答道:“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袁崇焕的这番话,让崇祯帝大吃一惊。“辽事”已成心腹大患,怎么可能五年就可解决呢?崇祯帝诧异之余,又想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绝对不让袁崇焕白白许下这个诺言,道:“复辽,朕不吝封侯赏!”意思是,如果你真能五年复辽,我就给你封以爵位。崇祯帝还承诺,一定荫及子孙。
崇祯帝说完,就出去了,他想休息一下。这个时候,一个姓许的同僚问袁崇焕:“你真的能够五年复辽吗?”袁崇焕道:“我看到皇上焦虑,便随口一说,以解皇上的焦虑而已。”
同僚大惊失色道:“这是个非同小可的事情,五年之期很快就到,如果复辽无望,等于是欺君之罪呀。”
直到这时,袁崇焕才意识到刚才说了一句错话。怎么办呢?他想挽回。
这时,崇祯帝回到御座上。袁崇焕道:“皇上,五年复辽,需要各部配合才能实现呀。”崇祯帝道:“你说说看,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
袁崇焕道:“各部都需要,比如户部的军饷,工部的武器供给,吏部的人事配合,兵部的将领选择,等等。”
崇祯帝看了看在场的各部官僚,大家都纷纷承诺:“一定全力配合。”听到大家的应诺,崇祯帝非常满意,他点了点头,看着袁崇焕。
这个时候的袁崇焕是没有退路了。他还能怎么办呢?自己无意之间说了一句错话——“五年复辽”,其实,这更是一句大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袁崇焕悔之晚矣,他很懊恼,五年之后,一定很难实现的目标,会把自己推上不归之路。想到这里,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借刀杀人
一句错话“五年复辽”,已经让袁崇焕背上了巨大的心理包袱,接下来,袁崇焕又做了一件大错特错之事,那就是“先斩后奏”。袁崇焕杀的这个人正是毛文龙。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是明朝的一员悍将,他长期占据辽东一代岛屿,与清军为敌,是皇太极的心腹大患。这样,皇太极心中,两个人必先除掉,一个是毛文龙,一是袁崇焕。
可是,要除掉这两个人谈何容易,尤其是毛文龙,拥兵数万,非常强悍,凭借武力强行几乎不太可能。皇太极思索再三,决定设计除掉他们。
皇太极用计除掉毛文龙这件事,在各种史料中都有记载。
《国榷》:“而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明确指出袁崇焕中了皇太极的计谋。
《石匮书后集》:“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这是皇太极对袁崇焕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威胁,告诉袁崇焕,要想议和,拿出诚意来,那就是用毛文龙的脑袋,换取我们之间的和平。
还有一些其他的史料,证实了袁崇焕中了皇太极的计策,擅杀了大将毛文龙。
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细节,很具戏剧性。《明史》“袁崇焕”条中有很详尽的记载。
天聪三年六月初,袁崇焕以阅兵为名,等双岛会见毛文龙。为了斩杀毛文龙这个枭雄,袁崇焕绞尽脑汁,设计了一系列步骤,环环紧扣,最终把毛文龙逼进死胡同。
第一步,欢饮。袁崇焕来到双岛,毛文龙欢喜相迎。袁崇焕“与相燕饮”,欢快到夜半时分,毛文龙还以为遇到了知音呢,浑然不觉。
第二步,刺激。袁崇焕屡屡提到更换营制,设监司,试探毛文龙的态度。毛文龙果然怫然不悦。这就更加坚定了袁崇焕要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第三步,缴械。实际上,对于毛文龙这样的将军,他本人是否携带武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那些警卫人员。袁崇焕认识到了这一点,便把他引致山上,身边的“部卒”被阻挡在外面,不得进入。同时,命令参将谢尚政率领武士埋伏在大帐之外。至此,毛文龙成了瓮中之鳖。
第四步,麻痹。尽管布置周密,袁崇焕还是谨慎为之。他时而询问毛文龙身边随从的身份,时而夸赞毛文龙多年为国效力的辛劳,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让毛文龙摸不着头脑。
第五步,突然发难。正当毛文龙迷惘,不知所措之时,袁崇焕突然发难,声色俱厉,毛文龙蒙了。袁崇焕命人摘下毛文龙的冠带,捆绑起来。袁崇焕的突袭,让毛文龙措手不及。
第六步,列罪。毛文龙当然要反抗,无论他的性格,还是他的体质,毛文龙都会极力反抗的,这在袁崇焕的预料之中。但是,有备对无备,毛文龙一定被缚无疑。他被摁倒,下跪在袁崇焕面前。袁崇焕历数毛文龙的死罪,共计十二款:专制跋扈、欺君冒功、大逆不道、侵冒军饷、里通外国、贪婪僭越、沦为盗贼、强娶民女、滥杀无辜、认贼作父、虚报战功、养痈为患等等。
就这六步,把一向飞扬跋扈的毛文龙吓毛了,他失魂落魄,扑通跪下,向袁崇焕求饶。
袁崇焕乘势道:“大家说说,毛文龙当杀不当杀?”众人吓坏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人站出来为之说话,说他功劳大,应留性命。袁崇焕力排众议:“毛文龙大逆不道,辜负朝廷,如果我今天杀错了毛文龙,改天你们杀了我。”说完,袁崇焕邀向北京方向道:“皇上,如果我不能获得成功,他日,皇上也像杀毛文龙一样杀了我!”于是,袁崇焕命令水营都司赵可怀用尚方宝剑砍下了毛文龙的脑袋。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虽然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解除了皇太极的后顾之忧。皇太极早就想除掉毛文龙这个心腹大患,通过袁崇焕之手,借刀杀人,实现了这一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毛文龙被杀后,他的部将孔有德、尚可喜等纷纷投降皇太极,成为他帐下的重要将领,效力后金,袁崇焕中计了。
调虎离山
皇太极通过袁崇焕之手,杀掉了心腹大患毛文龙,舒了一口气。接着,他要除掉另外一个心腹大患袁崇焕。
可是,谈何容易呢?皇太极心里清楚,如果直接进攻,与袁崇焕军对峙,除掉他,恐怕有难度。而且,最关键的是,当皇太极进攻朝鲜的时候,袁崇焕加紧宁锦防线的建设,早就做好了迎接皇太极大军的准备。
皇太极思考再三,决定用计谋除掉他。怎么办呢?将他引入关内,让他的主子崇祯皇帝杀掉他。想到这里,皇太极自己都吓了一跳。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统十万大军伐明。不过皇太极避开了袁崇焕的防线,从沈阳出发,折向西北,进入内蒙古科尔沁境内。这个时候,让皇太极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人强烈反对皇太极入关伐明。谁这么大胆子,敢于反对皇太极呢?
两个人,一个是大贝勒代善,一个是三贝勒莽古尔泰。
《清太宗实录》记载:“大军次喀喇沁之青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于途次私议,晚诣御幄,止诸贝勒大臣于外,不令入,密议班师。”
实录明确记载,代善和莽古尔泰反对皇太极发军征明。这两个人找到皇太极,不让其他大臣进入,坚决阻止皇太极进军。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如果提出反对意见的话,必须班师回朝。
代善和莽古尔泰举出几点理由:
1、孤军深入,有危险。
2、疲惫之师,有危险。长途跋涉,突破长城防线的时候,已成强弩之末。
3、陷入敌境,有危险。一旦进入长城防线,即陷入明朝境内,前堵后截,危险异常。
皇太极一看,恼怒不已。这个时候,岳托、济尔哈朗、阿巴泰、萨哈廉、杜度、阿济格、豪格等众人一齐进来,请求皇太极拿主意。可是,他们看到的是皇太极的愤怒,他正怒气冲冲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这个时候,君臣之间,陷入了僵局。怎么办呢?皇太极突然有了主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岳托、济尔哈朗等坚决支持皇太极继续进军。皇太极并没有采取强迫代善、莽古尔泰服从的办法,而是神秘地对大家说:“此次出兵,绕道蒙古,我是有深意的,这是我的一个计策。大家尽管放心,大贝勒、三贝勒所担心的事不会出现。”
代善一听,马上表示了支持:“那就好,居然汗此次进军是个计策,我支持。”代善怎么会转变的这么快呢?因为,代善深深了解皇太极的智谋,当年自己在争夺汗位的时候,皇太极使用智谋,打败了代善,代善心服口服,曾说过这样的话:“你足智多谋,应该继位。”所以,他对皇太极的智谋是不怀疑的。
莽古尔泰一看代善支持皇太极,虽然不理解,但是,他是一介武夫,没有什么主见;加之此时孤掌难鸣,不得不说:“那我也支持汗进军。”
皇太极究竟布下了一个什么计策,让大家心服口服呢?就是调虎离山之计,为了除掉袁崇焕这个老虎,他决计调虎离山,绕开他,从喜峰口进入,如入无人之境,横扫遵化,遵化陷落。之后,皇太极率军直趣北京。
这个时候,皇太极大军惊动了崇祯帝,他赶忙宣布北京戒严。袁崇焕这才从睡梦中惊醒,急忙率军勤王,保卫京师。他被调出来了,非常被动地一路尾追皇太极部队。
皇太极怎么办呢?他决定再出一计,置袁崇焕于死地。
反间计
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具体讲,就是识破对方的阴谋,巧妙地利用计谋攻击对方。《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历史上,最著名的反间计实例,发生在三国时代。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使曹操的谋士蒋干中计,杀了心腹大患蔡瑁和张允。故事情节非常生动: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瑁、张允二人。于是蒋干对蔡瑁、张允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蒋干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为时已晚。”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便实施了一个蓄谋已久的反间计。
他先是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将袁崇焕调出了宁远。清军从喜峰口突入,突破长城防线,攻略遵化,占领蓟州,崇祯帝匆忙宣布京师戒严。
这个时候的袁崇焕干嘛呢?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被动”,他被动地入关勤王,又被动地尾追,尾追皇太极的大军于后。
这个时候,袁崇焕被皇太极牵着鼻子,从宁远到蓟州,从蓟州到通州,从通州到北京,一路之上,被动地尾追。按理,袁崇焕应该对远道而来的皇太极不予理睬,先期抵达蓟州,在蓟州到通州之间,或通州到北京之间设下防线,阻挡八旗军入京,誓死捍卫京师的安全。
也正因为如此,崇祯帝对袁崇焕产生了信任危机,他怀疑袁崇焕勾结皇太极,才使得八旗军兵临城下。所以,崇祯帝不允许袁崇焕的部队进城休养。
但是,袁崇焕毕竟是崇祯帝启用的重臣,对他期望很深。虽然朝野上下流言四起,说袁崇焕通敌卖国,崇祯帝还是将信将疑。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件事情,是皇太极导演的一幕“狗血剧”。《清太宗实录》中有详尽的描述:“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达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窥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
看完这段话,不就是《三国演义》中,周瑜设下反间计,使蒋干中计,蒋干说服曹操,杀掉蔡瑁和张允的故事翻版吗?这段喜剧看上去非常狗血,明显带有抄袭的嫌疑。可是,却被载入实录之中,可见是真实的。
崇祯帝相信了杨太监的话,逮捕袁崇焕,投进刑部大牢。他的最终罪名是“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擅杀将帅”,处分结果是:袁崇焕被判磔刑,就是千刀万剐,身被3543刀,血尽而死;没收家产,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
皇太极笑了,他假借他人之手,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借袁崇焕之手,除掉了毛文龙;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袁崇焕。这一套连环计,太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