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我们今天的人会有这样的认识,满洲人金贵,汉人低贱,所以,才有满汉不通婚的习俗。满汉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是修复关系,还是继续为敌,这个艰难的政治难题摆在了皇太极的面前。
杀!杀!杀!
努尔哈赤时代的满汉关系是怎样的呢?一句话,非常紧张。要说努尔哈赤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应该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尤其是汉人,那么多,对他打江山,建立和巩固政权至关重要,他应该团结汉人。可是,努尔哈赤和汉人之间产生了严重对峙。这是怎么回事呢?
努尔哈赤大肆杀戮汉人。努尔哈赤杀戮汉人,要从两方面说,一是汉人士兵,也就是明朝士兵。努尔哈赤一生征战无数,主要是与明朝作战,杀了很多汉人士兵。比如天命四年三月的萨尔浒大捷,明军大败,士兵死亡无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横尸亘山野,血流成河,其旗帜、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浑河而下,如流澌焉。”统计萨尔浒战役,明军损失:将领死亡310多位,军丁死亡近4.6万人,损失马、骡、驼共计2.9万匹。二是大肆屠杀占领区的汉人。萨尔浒大捷后,努尔哈赤占领开原,大肆杀戮无辜汉民,几乎要将汉人斩尽杀绝。
就这样,努尔哈赤的八旗兵,以胜利者的姿态,以占领者的姿态,傲视汉人,欺凌汉人。那么,这些地区的汉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首先是惶恐不安。面对努尔哈赤的大肆屠杀,汉人风声鹤唳,闻风丧胆,只要一听到金兵到了,便仓皇出逃。李民寏在《栅中日录》中这样写到:“辽沈之间,畏贼不能耕者,延袤数百里。”李民寏是朝鲜人,他毫无顾忌地记下了当时汉人惧怕努尔哈赤后金兵的场景。
其次是袭击和报复。俗话说“哪里有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汉族人们岂能坐以待毙,他们采取了报复行动。有的人在水和盐中投毒,这很危险,满洲人的牲畜被毒死,甚至连人的生命都遇到了危险。更有甚者,满洲人到汉人开的店铺买东西,会因此而遭遇生命危险。
这还不算,还发生了暴力袭击事件。在凤凰城,满洲人玛勒图被汉人杀死;在尚间崖,三个满洲人在行走途中被残忍杀害…,这样的事件举不胜举。
这些事件被报告给了努尔哈赤,他先是大惊失色,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接着晓谕他的子民,要结伴而行,以防汉人的袭击。
接着,让努尔哈赤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汉人开始揭竿而起。
天命六年,镇江汉人陈良策起义。天命六年七月,陈良策与明朝将领毛文龙合力,生擒镇江游击佟养正。佟养正被押送给明朝廷,不久被斩首。
天命八年,复州人民起义,11000余男丁起义,投降明朝。
天命十年,海州汉人联络明将毛文龙,里应外合,袭击满洲人的屯寨。
面对气势汹汹的汉人反抗,努尔哈赤采取的是强硬的措施,坚决镇压。天命十年,努尔哈赤下达命令:彻底搜查叛逆的汉人。他认为两种人杀无赦,一是叛逃之人必杀,这些人属于叛逆,见一个杀一个;二是秀才绅士必杀,他们起到煽动闹事的作用,是带头叛逆之人。
所以,在努尔哈赤的心里,对待汉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杀无赦。
这就是努尔哈赤去世后,满汉之间的关系,严重的对立。皇太极继位称汗,是延续父汗的政策,还是改弦更张?
“另类政策”
皇太极称汗之后,首先关注到的就是满汉关系。他在想,这种紧张的满汉关系,一定会影响到他的宏图大业的。怎么办呢?
改革,唯有改革才是出路,必须改变以往的政策,改善与汉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消除隐患。皇太极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施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努尔哈赤时代,满洲人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什么就业,孩子入学,等等,与汉民迥然不同。总之一句话,满洲人优越,高人一等。皇太极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就是强调要满汉一家,不要分出贵贱。
施行“编户为民”政策。改变汉人奴隶的地位。以往那些地位低下的汉人,被随意安排给满洲贵族,任意奴役,变成了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我们知道,奴隶不仅没有人身自由,就连性命都没有保障。皇太极称汗之后,要改变这一现状,他明确规定,汉人自己建立居住点儿,选择那些品学兼优的人为头儿,管理他们。这就是所谓的“编户为民”政策。
皇太极实行的这一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改变了满洲人的形象。以往的满洲汗王,包括那些满洲贵族,在汉人心目中是非常恐怖的“胡子”,是杀人魔王。尤其是人们回忆起八旗军占领汉人城镇的时候,不是掠夺财物和人口,就是残忍地屠城。这不就是“土匪”和“胡子”的形象吗?这次不同了,皇太极宣布“满汉一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满洲人的权利,也就改变了满洲人的社会形象。满洲人开始和汉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甚至出现了通婚的现象。
第二、改变了汉人的社会地位。皇太极的“编户为民”政策,使汉人心里有了底,感觉从此有了出路。比如那些满洲贵族家里的汉人奴隶,皇太极颁定了《离主条例》,规定这些奴隶可以依法告发他的主人,审讯属实即可按律治罪,奴隶离开其主,恢复自由之身。比如皇太极颁发新《逃人法》,在两个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一是既往不咎,过去有过逃跑经历的汉人,不再追究;二是对“叛逃”的人宽大处理,甚至允许逃走,逃到明朝去,但不许再回来。
皇太极的这两个政策,得到了广大汉民的支持,《清太宗实录》记载:“汉官汉民皆大悦,逃者皆止,奸细绝迹。”从此,汉人也有了“良民证”,他们改变了低下的地位,可以安心地生产和生活了。他们不但不想逃跑,反而觉得这里是他们的生活乐土。
皇太极的这种做法,很自然会遭到满洲贵族的抵制,认为他“出卖”了祖业,抑制了满洲贵族的权益,施行的是“另类政策”。但是,皇太极高瞻远瞩,并没有被这些“杂音”所吓倒;相反,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这些“另类政策”,道路越走越宽广。接下来,他又出台了让满洲贵族大吃一惊的政策。
关键人物
这个惊人的政策就是重用汉官。
按照常理,满汉官僚的使用,自然是满洲官员高于一切,汉官处在最低下的地位。可是,皇太极继位之后,不走寻常路,他宣布要重用汉官,优礼汉官。皇太极称汗时期,有两个汉官最受青睐。
一个是范文程。
范文程是一个汉人,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康熙皇帝曾经这样评价:“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看来,这个汉人不简单,是个足智多谋之人。那么,他是被谁发现的呢?对这个人,还需要追述一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
范文程这个人才是被努尔哈赤发现的。关于范文程投靠清朝,有两种说法:一是主动投靠。范文程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18岁的时候他考取了秀才,第二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靠了后金政府。二是强行归顺。努尔哈赤攻克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其“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范文程兄弟,亦当在降民之列。由于范文程长得又高又大,引起努尔哈赤注意,便招至席前问话。范文程是何等聪明机敏之人,估计他给努尔哈赤留下的印象很好,于是,努尔哈赤便将范氏兄弟分给了镶红旗。
不管属于那种情况,范文程是归顺了努尔哈赤,成为他的马前卒。努尔哈赤也了解到了范文程的身世,是历史名人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于是,努尔哈赤说道:“名人之后,善待之”。《清史稿》记载:“上伐明,取辽阳,度三岔攻西平,下广宁,文程皆在行间”。“皆在行间”,用词很妙,“行间”是什么?可以是谋士,也可以是随从,更可以是随军打仗的汉人奴隶。
不管怎么样,范文程在努尔哈赤时代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章京,八年的磨炼,使他尝尽了酸甜苦辣。因为在满洲的军营里,汉官是不受重视的,经常遭到满官的冷嘲热讽,甚至是辱骂,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皇太极继位,范文程的春天到了。
首先是安插在自己的身边。范文程很快成为皇太极的重要谋士,须臾不能离开。因为信任,便不能离开。有的时候,范文程都下班了,刚刚离开,皇太极想起什么事情了,马上又给叫回来,说是有要事相商。
其次是言听计从。范文程参与讨论军政大计,皇太极最常说的两句话是“范章京知道吗?”“何不与范章京商议?”资料记载,凡是范文程提出的建议,皇太极都会马上通过;凡是范文程不知道的建议,他都要耐心向其咨询,真可谓言听计从了。
关于皇太极优礼范文程的故事很多,举几个例子:
①赐饭。范文程经常陪着皇太极吃饭,这已经让满朝文武为之侧目了。有一次,开饭前,范文程迟迟不动筷子,皇太极开始不明白,一会儿他明白了。原来,范文程在惦记自己年迈的父亲,才不肯动筷子吃饭。于是,皇太极命人把这桌美味佳肴赐给范文程的父亲,表达出对范文程的礼遇。
②雪耻。顺风顺水的范文程遇到了一件糟心事,自己的老婆被人看上了。范文程的老婆很漂亮,远近闻名,他正引以为自豪呢,意外发生了,多铎看上了自己的老婆,并且传出了绯闻。多铎是皇太极的异母弟弟,又是自己的旗主,怎么办呢?范文程一筹莫展,真想自杀雪耻。这个时候,皇太极给他雪了耻,狠狠地处置了多铎:多铎因谋夺大臣之妻被罚银万两,夺去所属牛录三分之一。
皇太极最信任,最终用的汉臣,除了范文程之外还有一个人,他是谁呢?
一个“喷子”
皇太极在天聪年间,还曾重用过一个汉人,这个人叫做宁完我。
宁完我(1593—1665年),字公甫,辽阳人。作为一个汉人,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投靠了后金。
宁完我精通文史,才华横溢,可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而是被代善的儿子萨哈廉收为家奴,供人役使,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皇太极即位后,了解到宁完我的才华,决定启用他。皇太极先对宁完我“面试”。宁完我夸夸其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家觉得这个人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喷子”吗?
可是,皇太极很喜欢,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出之奴隶,登之将列。”就是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召进文馆,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宁完我被启用了。
对此,满洲亲贵颇有微词,认为大汗居然重用一个不靠谱的“喷子”,实在是让满人心寒。但是,皇太极很自信,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他就要启用、重用宁完我。
宁完我被皇太极重用了,他不负众望,果然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宁完我敢于直言,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尤其敢于上书皇太极,鞭挞时政,建睿智之言。看看这个“喷子”都说了什么。
上书“定官制”。清朝初建,官制肯定不完备,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宁完我看到了这一点,便上书皇太极,要求建立“六部制”,就是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规定各部门职责,各司其职。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宁完我居然长篇累牍地建议设立言官。这个言官就是可以随便说话,可以批评时政,甚至可以批评皇帝,说错了也不犯法。他尖锐地指出:“似此寂寂,岂国中真无事耶?”矛头直接指向了皇太极:“言官既设,君身尚许指摘,他人更何忌讳?”这不是明目张胆地要弹劾皇太极吗?
上书“辨服色”。宁完我先夸了皇太极,说他礼遇汉官;接着,他话锋一转,批评了一些满洲亲贵凌辱汉官的做法。确实,由于汉官不懂满语,往往遭到满人的欺凌,这些汉官伤心至极:“有至伤心堕泪者,将何以招徕远人,使成一体?”
实际上,这种满洲亲贵欺凌汉官的情况屡见不鲜,皇太极是知道的。怎么办呢?宁完我建议要“辨服色”。就是满官和汉官要穿不同的服装,对汉官的语言、生活习惯、民俗风情要尊重,不许歧视他们。
上书“严军纪”。宁完我指出了八旗兵以往的掠杀政策:“师行所经,戒杀戒掠,务种德树仁。”实际上,八旗兵一直是奉行杀掠的政策,很不得人心。不仅如此,宁完我还告诫八旗兵不要随意扰民,要严明军纪。
上书“智取天下”。宁完我指出,要想得到天下,坐江山,必须智取,使用智慧,用谋略夺得天下;而最忌讳的就是莽撞。宁完我列举了一些古代的例子,也结合了先帝(努尔哈赤)创业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强调了智取天下的重要性。
此外,宁完我还提出了许多非常辛辣的建议。在外人看来,宁完我就是一个“喷子”,说常人不敢说的话,而且滔滔不绝。令人意外的是,皇太极不但不反感,却是一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