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1 / 1)

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后金与明朝相比,无论在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基础上,都相差甚远。为摆脱被动局面,皇太极开动脑筋。经过缜密思索,又一个谋略出炉,那就是“变废为宝”。怎么变呢?崇祯帝不要的人我要,而且,还要重用,当成至宝一样。

收孔有德

在皇帝眼里,最容不下的,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背叛,崇祯帝尤其不能容忍。可是,一个叫孔有德的人背叛了朝廷。

孔有德,辽东人,出身寒微,他和父亲一起,由于不满努尔哈赤的统治而反抗起义,后来,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起投奔明朝将领毛文龙。

毛文龙虽然官做得很大,但由于他不守臣道,一度成为崇祯帝的隐患。后来,袁崇焕借机处死了他。孔有德受毛文龙的影响很深,极不规矩。他的部队军纪败坏,不听指挥,还不时骚扰地方。

举个例子,天聪五年,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军情告急。登州巡抚孙元化命令孔有德率部支援,孔有德带领800名的骑兵队伍赶到大凌河。接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部队居然哗变了。原因有三个,一是天气恶劣,赶上下大雨;二是饥饿难耐,没有食品供给;三是部队内部不合,分成两派,有辽东派和山东派不和,由此,士兵之间产生了抢劫和火并。而孔有德呢,作为朝廷将官,居然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吴桥发动兵变,自称“都元帅”。孔有德这种冒险的举动,确实震动不小,他从此和明王朝成为敌对的关系。这个时候的孔有德出路在哪里呢?要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吗?

孔有德并不甘心于此,接下来,他得寸进尺,居然敢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进攻登州,恩将仇报。登州城里面,有他的大恩人、巡抚孙元化,想当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孔有德被迫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孙元化收留了他,对他是有恩的。可是,现在,孔有德居然恩将仇报,趁他熟睡之机,袭击府衙,俘虏了孙元化,占领了登州城。

进攻莱州,杀死朝廷命官。孔有德背叛了明朝,公开造反,不仅占领了登州城,还西进进攻莱州城。在进攻莱州的时候,孔有德多次使用诡计,欺骗朝廷:一次是诈降,欺骗总督刘守烈,表示愿意投降,使其上当;二次是欺骗知府朱万年,使其上当,趁其不备,将其杀死。气急败坏的孔有德还在攻打莱州城的时候,打死了山东巡抚徐从治。

至此,对于明朝来讲,孔有德成为可怕的叛贼,应该被千刀万剐的逆贼。在崇祯帝眼里,孔有德连垃圾都不如,必除之而后快。

就是这样一个不忠、不义、不信之徒,皇太极却另眼相看,决定变废为宝。他怎么做呢?

一是收留他。走投无路的孔有德,没有落草为寇,而是选择投靠明朝的敌人皇太极。天聪五年,他发动登莱之变后,投靠皇太极。皇太极命令范文程妥善安置。

二是利用孔有德打击朝鲜。孔有德投清后,皇太极充分利用他的长处,比如擅长使用大炮,比如熟中朝边界,等等,便命令他攻击朝鲜,防止其越境侵扰,孔有德不辱使命。

皇太极对孔有德恩礼有加,天聪七年六月,他出城十里迎接孔有德,并赏赐大量金银绸缎,并在崇德元年四月,对孔有德封王晋爵,赐封他为“恭顺王”。

孔有德这个明朝的“垃圾”真正成为清朝的宝贝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皇太极是正确的。崇德元年,皇太极征伐朝鲜带着他,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大获全胜;崇德三年,进攻锦州,又带着孔有德,连获胜利;崇德八年,又跟随皇太极攻取中后所和前屯卫。

孔有德这个大明的“垃圾”,被皇太极变废为宝了。

再收二将

要说皇太极变废为宝的能力就是很强,在接收孔有德之后,皇太极又先后接收了两个明朝的叛将,一个是耿仲明,一个是尚可喜。

耿仲明(1604年—1649年),字云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卫,崇祯初为登州参将,毛文龙旧部。

耿仲明既在明朝做官,又与明朝结下了仇怨。结怨的原因是他的弟弟耿仲裕被明朝将领黄龙杀死。实际上,耿仲裕被杀是咎由自取,他擅自提取了总兵黄龙羁押的犯人,并残忍地打断了他的腿,还命人割掉了他的耳朵和鼻子。

让耿仲明背叛明朝的原因,还是明朝官场的不作为。天聪五年,当他奉命与孔有德一起抵挡皇太极的八旗军时,身处困境,等待救援。这个时候,明朝将领之间互相推诿,援军不至,粮饷不至。耿仲明愤怒满怀,使他对明朝失去了信心。

当然,耿仲明背叛明朝,还是受到了孔有德的影响,与孔有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配合孔有德,作为内应,拿下登州,使孔有德有了自己叛明后的根据地。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孔有德很难攻下登州。

还有,耿仲明壮大了孔有德的势力。当时,孔有德刚刚造反,势力薄弱,尤其是缺乏作战工具。为此,耿仲明策划了一个计策,向明朝将领,自己的好友孙应龙撒谎,称已经杀死了叛将孔有德,并砍下了他的脑袋。孙应龙不知有诈,命使者率领2000人乘坐大战船前往,等到水城的城门开了之后,明朝的使者进入城里,耿仲明率军杀出,斩获了明朝使者,围歼了他的部众,得到了明军的大型战船,并且组成了水师。这为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降清朝积累了重要资本。

天聪七年五月,耿仲明跟随孔有德一起投奔皇太极,皇太极如获至宝。皇太极深知,耿仲明毛病满身,比如贪财,他曾经被属下弹劾,孔有德就曾经弹劾过他。但是,皇太极不计小节,信任并放手使用耿仲明。崇德元年,册封耿仲明为“怀顺王”,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出师伐明,还是征战朝鲜,耿仲明都率军出战,成为皇太极心目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接下来是尚可喜。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

尚可喜投奔皇太极,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自身在明朝遇到了危险。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后,黄龙接替了他。可是,崇祯六年,孔有德帮助皇太极征伐黄龙,黄龙自杀身亡,崇祯帝派沈世奎接替总兵。沈世奎听信小人谗言,诬陷尚可喜勾结叛军,导致军事失利。这件事,给尚可喜以很大的刺激,感觉到自己已经走投无路。

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家人在皇太极手里。《清史稿》记载:“攻旅顺时,获可喜戚属二十七人。”这些人是尚可喜的至亲,他们在皇太极的手里,使他产生了投降皇太极的意愿。

皇太极非常重视尚可喜,他对人说:“尚可喜不是为了安逸的生活才投靠我们的,这是天意使然。”此话一出,尚可喜投降皇太极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天聪八年四月,尚可喜正式投诚。皇太极为他设置了隆重的场面,迎接他的到来。《清史稿》记载:“四月,可喜入朝,上迎十里外。”皇太极出城十里相迎,并赏赐了大量奇珍异宝,同时,把他的家属也全部完璧归赵。

尚可喜太感动了。《清史稿》记载:“可喜遥行五拜礼,进至上前再拜,抱上膝以见。”尚可喜毕恭毕敬,心甘情愿地下跪,拜见,甚至于抱着皇太极的膝盖。

皇太极的目的达到了,他非常欣慰,崇德元年,封尚可喜为“智顺王”。尚可喜跟随皇太极征伐朝鲜,作战锦州,屡立战功。

收背主之人

皇太极所收的明朝将领,有一个人最难理解,这个人曾经与皇太极有杀父之仇,也与皇太极有背叛欺诈之嫌,皇太极的王公大臣因此认为不能收留他。可是,皇太极却倾心于他,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一年不行,就等十年,最终,他终于投入了皇太极的怀抱。这个人就是祖大寿。

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人,明朝将领。祖大寿原籍安徽,迁居辽东之后,世代居住在这里,成为辽东的名门望族。

毫无疑问,祖大寿有功于明朝。他在天命十一年,与努尔哈赤的交战中,利用挖地穴的办法,使用先进的红衣大炮,打败了八旗兵,并炮中努尔哈赤,取得了宁远大捷。祖大寿也因此而备受世人瞩目,官职升至副总兵。

然而,祖大寿却是一个典型的背主之人。

首先,他背叛了明朝的崇祯皇帝。

对于祖大寿,崇祯皇帝可谓竭力笼络。尤其是崇祯元年,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明朝重用祖大寿,提升他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朝廷寄予厚望。随着祖大寿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祖大寿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皇帝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可是,祖大寿对崇祯帝却怀有二心,他曾多次背叛崇祯帝。

最早的一次是袁崇焕被捕入狱后,作为他的部下,祖大寿惧怕株连,而率军出走。《清史稿》记载:“大寿在侧股栗,惧并诛,出,遂帅所部东走,毁山海关出,远近大震。”从这段史料中,我们看出祖大寿是个没有担当的人。他的主子袁崇焕蒙冤身陷囹圄,他不是挺身而出,或积极营救,而是担心自己的性命。同时,他居然想背叛朝廷,带兵潜逃,沦为流寇。幸亏崇祯帝及时采取了措施,命令袁崇焕在狱中写信招抚,才没有越走越远。

第二次是大凌河保卫战失败后,叛明降清。天聪五年,皇太极决定先拔下大凌河这可钉子,为拿下锦州做好准备。当时,总兵祖大寿镇守大凌河。其实,祖大寿早有准备,大凌河的城防非常坚固,皇太极要攻下大凌河非常困难。为此,皇太极采用了很多技巧和战术:

一是围而不战。大凌河城不仅城池坚固,而且士气高涨,城内尽三万兵民众志成城。面对这种局面,皇太极下令只可包围,不可硬攻。蜂拥而至的八旗兵从四面八方把大凌河团团围住,等待时机。

二是使用新式武器。之前,努尔哈赤宁远之败,就是因为武器落后,八旗兵强攻宁远失利。这次,皇太极吸取了教训,使用了先进的大炮,据统计有40门,提高了作战能力。

三是兵不厌诈。为了引诱祖大寿出城迎战,皇太极使用计策,将很多八旗兵伪装成明朝的援兵,引诱祖大寿出城迎接,结果可想而知。祖大寿多次吃亏,吓得不敢出城。

四是预设埋伏。这是皇太极最擅长的作战技巧,他指示八旗兵在明军路经之处,预设埋伏圈,一旦进入,便全歼之。明朝的援兵大都败在了皇太极的埋伏圈中。

五是刚柔相济。皇太极一面对祖大寿展开强大的军事攻势,使其损兵折将,缺粮断草;同时,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皇太极不断给祖大寿写信,晓以利害,给以利益。皇太极甚至给祖大寿作检讨,检讨清军在辽东杀害汉民的过错,并下保证,今后不会再犯。

最主要的,大凌河内已经粮草断绝,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祖大寿决定向皇太极投降。祖大寿先杀死了不愿投降的副将何可纲,之后便带领39名属下,向皇太极投降。

祖大寿第三次背主是崇德七年。祖大寿大凌河投降皇太极之后,出尔反尔,逃往锦州之后,继续为明朝镇守边关。崇德四年开始,皇太极征伐松锦,再次与祖大寿交锋。

明朝重要将领洪承畴投降清朝之后,祖大寿驻守的锦州危在旦夕,又一次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祖大寿走投无路,在三月初八亲率部众开城出降。

其次,祖大寿也一度背叛了皇太极。

皇太极非常重视祖大寿,当大凌河战事快结束的时候,走投无路的祖大寿接受投降条件,皇太极依然欣喜若狂,率领文武百官祭天盟誓,设大宴款待祖大寿;并且与祖大寿发誓:“有违此盟,天必谴之。”意思是如果背叛对方,必遭天谴。

然而,祖大寿以妻子在锦州为由,要求回到锦州。皇太极答应了他,还与祖大寿一起策划了战败逃往锦州的闹剧。

毫无疑问,皇太极对祖大寿是真诚相待的。可是,令皇太极意想不到的是,祖大寿背叛了他,当他返回锦州的时候,居然一去不返,蒙骗了崇祯帝的眼睛,继续得到明朝的重用,镇守锦州,与皇太极对峙。为此,皇太极还遭到朝臣的质疑,批评他“昧于知人”。

至此,祖大寿不仅背叛了崇祯帝,也背叛了皇太极,背叛了皇太极对他的信任,是个典型的背主之人。

可是,皇太极并没有计较这些,他想的是大局,是如何争取明朝将领,让他们为夺取全国的政权而献计出力。

所以,皇太极耐心等待着,耐心劝导着,希望有一天祖大寿能够投降归清。这一等就是十年,从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锦州之战,期间整整过去了10年的时间,皇太极等了10年,终于等来了祖大寿的投降。

面对曾经背叛过自己的祖大寿,皇太极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尔背我为尔主,为尔妻子宗族耳。朕尝语内院诸臣,谓祖大寿必不能死,后且复降,然朕决不加诛。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

皇太极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之所以不杀祖大寿,就是为了利用他,取其所长,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