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同治皇帝的学业很失望。但是,有人认为责任不在他,小皇帝都那样。真的那样吗?我们不妨考证一下,对比一下,看看别人到底怎么样。

在清朝,同治皇帝之前的小皇帝共有两位,一个是顺治帝,6岁继位;一个是康熙帝,8岁继位。他们两个与同治皇帝继位的时候年龄相仿,二位的学业会不会也很相似呢?

先看顺治帝。

顺治帝6岁继位,由叔父多尔衮摄政,朝政大事几乎完全由多尔衮决定,顺治帝就是一个傀儡而已。对于这样一个小皇帝的学业,是否有人重视呢?

还真有人想起来了,这就是大学士冯铨和洪承畴。他们两个纷纷上书多尔衮,阐述顺治帝应该学习汉文化:“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伏祈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

多尔衮什么态度呢?三个字,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6岁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错过了,不就荒废了吗?

多尔衮就是这个意思,他不想顺治帝太优秀;否则,他文武兼通,将来还要自己做什么呢?多尔衮尤其担心顺治帝从书本上学到更多知识,对自己专权不利;也怕他借鉴古代帝王铲除权臣的办法,那些书本上可有鲜活的例子。

于是,顺治帝的学业没人管了,他整天疯玩,不学无术,到他13岁的时候,还基本不识字呢。这正是多尔衮想要的的结果。

按说,顺治帝完了,他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光,他会不会成为一个没文化的“文盲帝王”呢?

恰恰相反,顺治帝是清朝少有的诗书文画兼优的奇才帝王。他的诗文俱佳,令文人叹服;他的书法“笔势飞动”,得其奥妙;他的山水绘画,得宋元大家真谛,凡此种种,无不令人折服。

这就怪了,顺治皇帝一直没人教授指导,难道他真的是天才吗?错了,没有生而知之,看下面一段资料,就真相大白了。《北游集》有这样一段记载:

“上一日同师坐次,侍臣抱书一束,约十余本,置上前。上因与师曰:‘此朕读过底书,请老和尚看看。师细简一编,皆《左》《史》《庄》《骚》,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以及元明撰著,无不毕备。’上曰:‘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尤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上面这段话我们看到,顺治帝在亲政之后,亡羊补牢,发奋苦读,曾经累吐血,才有了诗书文画具精的巨大成就。

康熙帝呢?他8岁继位,他的文治武功了得,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千年一帝”。他的诗文,他的书法,无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这位皇帝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的的呢?

一是早学。康熙帝从五岁就开始苦读学习,他认为读书要早,早年读过的书,一辈子也忘不了。

二是偷学。他为什么要偷学呢?因为早期,奶奶孝庄不主张学习汉语,认为那样会汉化的。所以,他只好和小太监偷偷学习。

三是苦学。康熙帝读书认真而痴迷,从不马虎。他读新书的时候,要先念120遍,再背诵120遍。所以,他累坏了:“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所以,顺治皇帝、康熙帝的文化成就,都是他们刻苦努力取得的,绝对不是什么生而知之。两位都曾经累吐血,就是很好的说明。

这样说来,同治皇帝就相形见绌了,他的学习条件比二位都要好,最起码皇太后重视,给他请那么多大师级的老师教授。可是,他并不努力,玩心不泯,最终荒废了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