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身——“零极限健康静心”三部曲之二(1 / 1)

生命禅 吴云艳 995 字 5天前

刘杰(中医师、身心灵研究者)

“静身”不是没有噪音,而是各就其位、和谐相处

这里要讲到身心的关系。静身,用的是安静的“静”。一般的观点,心灵通常用的是安静的“静”,身体是干净的“净”,为什么要反过来说呢?我们的身体,无论作为一个有形的存在还是无形的存在,它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功能单位或功能态。那么,当你每一个状态各就各位,各自发挥它的功能的时候,这就是安静的“静”,不冲突,不争执;身体的“静”,比起心的“静”难度更大,所以“静身”不是说没有噪音,而是各就各位、和谐共处。所以,传统文化讲修性、修命,真正能把身体转化了、正了,比转化思想难度大得多。

从中医角度来讲“静身”,比如说你的肌肉弹性正常,脏腑功能运转正常,这就是安静,静身!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肌肉经常是处在隐形的紧张状态,脏腑处于失衡之中。而由于你心灵的干扰,比如,你对一些事情有担忧,就提心吊胆,内心紧张着;你内心的状态反映在你有形的身体上是它安静不下来。为什么瑜伽要用调理身体的办法去调心?因为这也是一种标杆,有的时候心不干净,找不到标杆了,用身体就可以找到标杆,身体放松就会有感觉,身心互相印证!

什么是真正的“静”?老子《道德经》里讲:“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是说一个事物产生了之后会逐渐演化、发展,最后衰亡,这个过程趋向于原本它产生的确定的规定性,这个过程叫“静”;在起点它是“静”,中间的过程也是“静”,到终点的时候它还是“静”……各归其位。“归其位”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归其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比如,当人逐渐衰老,牙齿脱落,皮肤松弛,皱纹产生,走路也喘,这也是“静”,因为他在顺应自然。那么对于身体的“静”来说,就是各个细胞正常的生生灭灭。所以,人最高的境界不是不生病,而是顺应自己自然的那个状态,这就叫“静”。

一个人不生病不是最高境界。比如立冬时,我的很多病人会出现右侧**经紧,表现为右脚容易崴,后脑勺疼痛,或者脖子不舒服……你说这是不是病呢?他身体不舒服了!但这是人体对立冬这个节气的一个呼应,是自然的反应,不一定是病。做医生的如果知道今年的立冬对人会是什么样的影响,你顺应了这个自然,虽然他还有疼痛,他也是“静”。反过来,他不是**经紧了,改成左边肝经紧,跟这个节气下应该呼应的身体反应不一致了,即使他没有头疼他也不能叫“静”。

所以,对“静身”,不是以有病和没病来辨别,而是以天地自然、以你是否顺应天地来判断。很多人说我怎么养生,我怎么健康,事实上,包括医生在内,一般没有人敢说我一定就有资格去拥有健康,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你的能力是不断地接近自然,但该生病的时候就生病吧,天地之间老天没有给谁不生病的特权。如果说有些人一身无病,那也不是求来的,也是他一种自然的状态,是他本来该有的那个状态。但是,现在很多人的心不净,偏离了那个状态,所以导致了身体的不安静。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顺应自然就是最好的。

彭江涛(国学专家、心灵导师)

静心是把心安下来,“立”住,就是修正立命的意思。等到静身的时候,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有了正知、正见,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出现偏差。我们叫“静身”,而这个“身”已经不是我们身体意义上的“身”了,是我们脑子里的那个“身”,“静身”要找到我们身体里的“真我”。

这个“静身”的“静”一部分是去找到身体里的“真我”,排除身体的“小我”;另一部分是对身体的调理。怎么寻找真我?怎么排除小我?这是我们“静身”要解决的问题。

让身体符合宇宙的法则,比如起居有度等等,《黄帝内经》等许多传统经典里都有阐述。让我们的生活更符合自然规律,不逆自然而动。因为我们生活在自然里,不要把自然作为对抗点,我们的身体也不要去跟自然对抗,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应天时地利四季的变化。“静身”是一个行动的过程,要长时间地重复地运动。比如你读过中医的书,知道一种修行方法,但你是否去做,这是关键点。只要你做了,在做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激发出你的“真我”。因为你顺应了自然规律,就能达至反观。找到“真我”的方法就是反观、内观本我。这个“真我”就是本我,没有对错,没有肯定与否定,一个存在的我,一个觉察的我。一个觉察的我会主动不断破掉“小我”;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破掉“小我”的过程。比如我们上小学时有个“我”,这个“我”在上初中时就被“破”掉了;我原来是个姑娘,结婚以后变成了夫人,那作为姑娘的“我”也是被“破”掉了。作为社会角色的“我”也会不断树立不断“破”掉。再比如你叫张三,这是“我”;明天你改了名字叫张小三了,你还是“我”。那到底你是张三还是张小三?其实都是“我”。这个名字仅仅是我的一个符号而已。当你找到“真我”以后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小我”了;如果你找不到“真我”,永远也找不到“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