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零极限健康静心”三部曲之一(1 / 1)

生命禅 吴云艳 2534 字 5天前

如何实现“零极限健康静心”三部曲——净心、境身、境界?我采访了几位心理学、国学、中医专家,他们从生命和身心灵健康的不同外延和内涵表达了对健康静心的认识……

彭江涛(国学专家、心灵导师)

“有”中修“无”,心生莲花

佛陀说:极乐世界每人都有一朵莲花。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莲花开了。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明珠,放到了我们心的莲花上。这个“莲花”是一个舒心的比喻,因为莲花盛开的过程恰是我们静心的过程。莲花绽放的是花,但根植在淤泥,茎陷在淤泥,这朵花离不开根,也离不开茎,同样也离不开这淤泥。我们在成长过程就先要突破这个障碍,即使说当我们真的活到那个境界也并不能跟之前的一切脱离,它恰恰植根于我们过去的“淤泥”,然后从中产生所谓的“静”。

我们所有的智慧和信心,恰恰是从我们的烦恼中获得。因为我们“有”过,我们才能产生新的东西;因为我们曾经“拥有”,才能“放下”。现在人们有个时尚的说法,动不动就说“放下”,但你“放下”什么?你没有在污泥里待过,怎么能说出污泥而不染?我们说滚滚红尘好修行。你只有了解红尘是什么,才有可能在里面修为;红尘都没有见过,怎么去修?所以第一步要“净心”,就是要尽可能排空不洁净的东西,比如一些虚幻的念头;只有将这些东西逐渐排“净”,才会出现第二个“静”。因为只有你心里干净的时候,才会出现正信息。你清净了,你的内心才会出现光明,才可以把黑暗照亮;你会跟那光相吻合,融入到光影里。如果我们把宇宙比喻成一束光的话,你就可以进入到宇宙的光束中去了。在这个境象下你产生了内心的“净”;有了这个“净”,“我”字就不存在了,我不再是我;我是宇宙,宇宙是我,宇宙和我不再分割。

我们要清楚,当你还有舒服和不舒服感觉的时候,你就还没有进入到“净”的状态;“净”不存在舒服和不舒服;这个存在只是存在而已。比如练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静”的状态,但是不能产生“净”。

这个干净的“净”和安静的“静”的区别是什么呢?

觉知“静”与“净”

安静是一种祥和状态;静的状态下你可以捕捉到很多东西。当你能把好与坏、正信息与负信息摒弃掉的时候,你就进入了“净”,你会有全新的感觉。这个“净”是纯净的净,这个“净”不会起任何波澜。

如果要我们给“静心”下个定义的话,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洁净的状态;否则我们内心深处就会天天被烦恼的事纠结。通常我们纠结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们需要天天去洗,洗涤我们的心灵。

怎么洗?很简单,就是指一种状态。

第一个就是道德状态。我们静心,没有道德长久不了;一个人没有道德的支撑是走不远的。在金钱、权势与道德上你会选择什么?我认为道德最重要。因为这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权势和金钱都是身外之物,都会离你而去;道德则不会。“德”是我们的本,我们要自己好,就必须要固本。中医讲究固本,如果连本都没固好,怎么可能健康呢?所以通过和谐静心文化,先把我们内在的病因去掉,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些我们内心深处的毒素。在排毒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我们最想要的?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命运密码。

刘杰(中医师、身心灵研究者)

“净心”——寻找自然呈现的心

“净心”,就涉及“心”究竟净还是不净?不净的时候是怎么样?净的时候又是什么状况?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里面包含对“心”的认识。对“心”的认识除了从生理角度讲的心脏以外,“心”该怎么理解?

这个“心”涉及思想、意识、情感等,所以传统文化讲到修心、观心等等,都不是单纯的概念,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是有严格的修炼阶梯。所以“净心”的标准也很重要。从实践的角度说,我们不要用社会上那些思维、意识去干扰它,它自然呈现的状态就是“净”,这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好的油画是一层油彩一层油彩地涂上去的。夫妻关系好像油画一样也是被涂得一层一层的。当别人看到你的自我的时候,其实已经被涂了很多层了;而你看到的对方也已经涂了很多层。你是用你的哪一层和对方的哪一层去接触?不同的层级之间必然有矛盾、有障碍,也有认同。但是你最原本的那个画板是没有分别、相融无碍的。所以作为夫妻关系来说,你能否用你最深层的内在跟对方的深层内在去交流、去沟通?如果两个人都能在原始画板层面沟通的话,那是相融无碍的。但是这很难,因为越到那个原始的东西,“自我”就会越剥离、消失,“自我”一旦被剥离就会引起恐惧和不安。其实剥离到最后你仍然是存在的,或者即使你不存在了也不必忧虑,因为你又回到了原本的“净”!

也就是说“净心”就是要回到本来,回到本真,回到自然。在人际关系中,无论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其实都要努力看到自己和对方的本然,把包裹在“本我”外面的一层层表达“自我”的“小我”一个个拨开,放下多余的、不好的东西,还原其本然;放下的越多,你“净心”的程度就越高。

净心:感知事物的本然,摆脱对思维的依赖

思维的有其主客体,需要逻辑性,要有起点有终点,有中间过程。但从心的层面来说,可能起点就是终点。

比如说,你看到一棵树,你是一个主体,这棵树是客体。你看到树的时候会想:哦,这是一棵树。这里的思维,其实其过程离那个“心”已经有距离了。

所谓心,它本来的状态是一个直接的映照,中间没有分别,没有思维。对“净心”,如果你纠缠在逻辑、语言的表达上,都会阻碍你“净心”;而当你放弃这些的时候,会发现信息的传递、表达、显示不一定需要语言,所谓心领神会!

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假如说一对青年男女第一次见面彼此很喜欢,但当时在彼此的心里不一定出现“我喜欢你”或者“他喜欢我”的文本,也就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会在不同的层面,有时会很深,可以直击内在,引起内在的震动。一见钟情就是这样的。

其实人有些时候判断事物是有直觉的,凭直觉他可能已经得出结论了,不需要再去导入中间的逻辑关系。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思维,没有思维我们就觉得没有安全感,这就是所谓的理性。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现象之间有一种本然的联系,所以,“净心”就是你能抛弃个人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成见,去直接感受事物本来的内在的联系。

“净”和“染”

“净”和“染”就好比我们前面说到的“污染”。为什么“净心”?因为你“净”之前就有“染”,污染的“染”。是什么“染”了你的心?是你带着过去经验、过去成见和你固有思维,或者说是外境强加给你的一些东西。平时讲到“净心”,总是需要某种方法、某个大师、某种理论,其实凡是语言能表达的东西,都带有意识层面的东西,这些相对于心灵来说,可能都是“染”。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是“无染”的,“无染”本身就是“净”。

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天地的产物,又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有本来存在的,也有人为的链接;当你用人为的链接来看待事物、处理事物的时候,就有很多所谓的“染”;你自然存在的那个东西就是“净”。“染”和“净”就看你怎么去判断。

人为什么会出现“染”呢?“染”是需求和欲望的产物,而需求和欲望是自然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个“染”从社会角度来说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不是说要我们所有的人都一尘不染,这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很多人有他的内在需求和满足未来需求所产生的一种驱动力,否则他内心会有种不安,所以,有人趋向于“染”,有人趋向于“净”,各得其所。

“染”也分成两种:一种“染”是适用于这个社会的个体和谐和他人和谐,这种不妨碍别人的“染”是可以存在的;但如果因为个人的“染”,导致心理毒素,比如贪欲和纠结,以至于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等等,这种“染”恐怕需要去“净”一下了。

“净”可以有两个参照物:一种“净”是本原的趋向;另一种“净”是以顺应社会为参照,以和谐为参照。比如裸机电脑完全没有操作系统是一种“净”,装了操作系统只要系统间和谐存在也是一种“净”,不和谐了就需要杀毒。也就是说,从A点到B点,有些“染”可能还是动力,但是一过B点它就是“恶”了。

所以“净”和“染”的尺度应该以个人秩序与社会秩序、周边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前提,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允许有一定的“染”。水至清则无鱼!

兰峰(资深心灵禅修师)

“净”也需要“静”

人要“静”啊……“静”下去,才能把握一个整体。“静”靠什么?“静”到一定程度,就脱离了“实相”。要放下我们自己;当把整个的你的一切——眼耳鼻舌身意都放下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空”;“静”就是“空”。但这个时候的“静”和前面的“静”不一样。前面的“静”是波澜不起,不准想不准看。这种静是呆静、死静,是没有意义的,眼睛一睁开就又不“静”了,在深圳“静心”完了一回到北京就没有用了。一定要“静”到空相出来,这种空相出来,它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关系,但它能看着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客观上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而你作为自己身体的主人都不能把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经常顾此失彼,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有一句话“顾头不顾腚”就是描绘人的这种不能面面俱到的情况。面面俱到不是靠“小我”的心,而是要找到“纲举目张”的东西。你身体里有一个“心”是和所有的东西连在一起的,这个“心”叫本然,也叫“本我”,它不是想象出来的,你可以找到它。你的心“静”到那个层面的时候,无论身体哪个地方发生反应,你都会知道,而不再是乱的。并不是说心停留在脚的时候,背就没有感觉了;停在背上的时候,耳朵痒就没有知觉了……

从“静心”进入“圆融”

在事业上狂由于不能静心,在人际关系、尤其在夫妻关系中都会处在一种不圆通的状态。专注脚的时候,手可能就被虐待了;因为他不够深,如果深了就不会这么坚硬,执著于脚。本来妻子是一个更宝贝的位置,但他为了把脚搞好,就把手掌扔到外面去了;他觉得搞手掌的话,脚就没办法顾及了。于是就形成一种排斥,他要脚的话就要对老婆保持一种距离:我不能对你太用感情,因为我做不好事情,做事情在是我第一位的。这是他的能力限制了他。如果你让他有一种面面俱到的能力,他就会丧失创造发明的能力。到那个时候你又会发现他是对老婆好了,但是平庸了许多。如果能进一步让心安静,进入到一个本能的、圆融的状态,效果就会好很多。拿树根和树干作比喻,并排种着的柳树干和松树干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它们的树根有点关系。因为树根可能都用着同样的地下水,用同样的土壤,它们用这个共同的土壤发生了共同的联系。在树干的层面,你们家是你们家,我们家是我们家,但再往下延伸一点进入树根,就进入“圆融”了,很多东西都会发生改变。事业狂通常在树干层面,如果他能进入树根本能的圆融,就可以一边专注创造发明,一边尽量满足妻子的需求,还能抽空看电视;能一心多用了,不矛盾了,人际问题也缓解了。有“圆融”就能为自己创造静心的环境。

吴云艳(零极限健康静心网创始人、作家)

做心灵的“盗火者”

与其说我们是静心思想的传播者,不如说我们是心灵的“盗火者”。我们把他人已经准备好的油灯帮助他们点燃;是你点亮自己的心灯,而不是把我的给你。我们不是传播者,我们是借火人。

净心首先从修身开始。身体是心灵的载体,我们如果不把自身的道德树立和规范起来,无法静心。先“立”才能“破”。如果没有道德的话,给他什么方法都是“立”不住的,因为内心没有承载的东西。“立”在哪里?“立”在理的基础上。社会需要一种秩序,没有秩序,社会将不复存在。其实,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只不过需要一种重复,需要经常的自我提醒。人与人之间需要正向的交流,我们的社会需要正向沟通。

静心源自“自我”的需求

静心首先需要来自个人的需求,如果他人没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跟他谈净心、静身就如同对牛弹琴。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问题,是弹琴人的问题。牛本身不听琴,是弹琴人要给牛弹琴,强迫牛去听,只能说是你弹琴人的错误,跟牛没有关系。所以,对牛弹琴不是在指责牛而是在说弹琴的人。

在静心的需求上我们永远是被动的,我们需要等待别人的援手,静心,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强迫。

净心的前提是“觉知”

人作为一个的生命体,本身就具有不可知的能力,通过静心,人可以开发出的一种“觉”的自然力。这种“觉知”的能力开发出来以后,就像你自己有了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能够帮助你洞察到很多先前你无法觉知的东西。

这种觉知力可能会在某一天不经意间就出现了,于是出现了一个行走在现实中的我和一个观察、觉知中的我……

“觉知”是“净心”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