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以好坏、对错等观念来评价事物,但它们不过是一种惯常的观念,而人生具有无限多种可能,我们不应该用这些惯常的观念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紧绷。尽量地放下它们,我们会体验出一种生命的开阔感。
我们平时所说的认同感其实很狭窄,因为我们只是认同与自己观点相近的说法。禅认为,只有打开心,让各种不同的思想涌进来,我们才会有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可能。因此,对于那些思想、意见与我们不一样的人,我们应该说声“谢谢”,但是,也不要轻易地就被他人左右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多听听别人的见解,也应当包容别人的思想,但生活是自己的,应当自己决定的事情,还是应该遵从自己的心。
有个人穿了一双破旧的鞋子走远路,一路上非常辛苦,他就说:“应当把全世界的砂石都给清扫干净,这样走路就不辛苦了!”一个禅者听后笑了,“你又如何能把全世界的道理都清扫赶紧呢?倒不如换一双合脚又舒适的鞋子更实际些。”我们每天都几乎是宣誓一般地说,要帮助别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但我们自己的生活却过得一塌糊涂。谁都没有能力把全世界的道理清理干净,但他如果能够把自己眼前的路走好,便是成功的了。
要使内心生起和平安宁,就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要全世界都闭上嘴巴;要过上不紧绷的人生,就要学会放下对万事、万物的控制欲望。人生应该是一股清流,从容而自在,如果有谁想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改变河道,那么他不过是白费心力罢了。
人千万不能有依赖的心理,当依赖成为了习惯,进而演变成惰性,那么你的人生就完全被外界操控了。面对困难时,你依赖别人的帮助;日常生活里,你依赖他人的赞美。禅宗说过,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但是禅宗也说过,如果不能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人就会沦为命运的奴仆。
千万不要想着我们能够彻底地、永远地消除烦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烦恼产生的时候,找到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根本不想有烦恼,就是最大的烦恼。
当稻穗成熟时,头自然就会低下。当我们的内心悠闲安然时,生活自然不会过得紧绷。
不要总是把“热爱生活”当成一句口号来喊,我们要先搞清楚,我们热爱的是眼前真实的生活,还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生活”。
不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也不勉强别人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最起码的操守。我们也不必告诉别人,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因为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自有不同的评断。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生活的主人就可以了,又何必对着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呢?
在这个以工作价值为导向的社会里,人们最关注的往往是某工作薪水高、某公司发展前景远大、某个职位最是热门抢手。但工作的主体难道不应该是你自己吗?那么,你在工作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只留意工作,却不关注自己的感受,你觉得这样去工作,你会有成就感吗?
如果某一天,你愿意将自己遇到的每一种事物都无条件地包容下来,将自己曾经无法接受的事情接受下来,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并不是特别抗拒了,那么你会发现,现在的这种生命状态才是最没有压力的。但是,在这之前你要放下很多,比如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执,甚至是曾有过的生命经验。这个过程,就是把生命“空”出来,倒掉多余的,才能盛放进来新鲜的。
要医治负面情绪,有一个方法非常奏效,那就是不要经常性地谈论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你今天被某人的言行伤害到了,可千万不要逢人就倾吐你的情绪,这样只能助长负面情绪,甚至会让它成为你生命里无法切除的“毒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说:“啊,真得谢谢那个人啊,是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并非是自欺欺人,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暗示自己:确实应该谢谢他,是他让我看到,原来自己是如此脆弱,被人说了几句就会难过生气。
当人们大谈特谈自由时,往往是自己最不自由的时候。你们有谁见过真正实践自己理想的人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理想呢?人们越是渴求什么、缺少什么,就越是会谈论什么。但最后的结果是,人们依然还是处在“缺少什么”的状态中,因为他如果能实现的话,就不会只是耍耍嘴皮子了。
有个人对禅师说:“我很痛苦,我该如何从无休止的厮杀中解脱出来?”禅师说:“那就停止厮杀。”我觉得,这个禅理同样也适合于那些想从紧绷的生活中走出来的人:没人能捆绑你的生活,而你,只需要从紧绷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这就可以了。
在禅宗故事里,经常以“摩尼宝珠”来比喻人们的清净心性。但是,我们总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质,所以,当我们不清楚自己的生活状态时,只需瞧瞧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是真正的平和、安宁,你就会知道自己是贫穷还是富有。
——摘选自铃木大拙《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