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外界的评价左右你(1 / 1)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道德经·第七十章》

【释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人却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愿意实行。言论要有主旨,行事要有主见。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能够跟随我的就更少了。

【智慧解析】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对别人的评价和各种流言蜚语都无动于衷的时候,才算修炼到家了,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因别人的评论左右自己,因别人的闲言碎语而使自己苦恼。按老子的观点来说,这大可不必。老子说:“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能够跟随我的就更少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没有得到理解而遗憾叹惜。

聪明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感情生活过多地与人交流,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生活。一般都是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心声。如果听到某人的闲言碎语,不会到处去讲,也无须诚惶诚恐。

其实,人的生活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心情好了,生活一定美满、幸福。如果整天要按别人的意志去生活,要看人家的好恶行事,成了别人的精神奴隶,还能有什么好心情,生活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

记得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在为别人而活,这样的活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人处世,凡事总想讨别人的欢心,实际上是一种乞丐心理在作祟。

不要迎合别人,不要失去自己改变这种状况的条件,不仅包括了头脑聪明,亦须具有“不在乎别人”的那种定力。这种定力,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得到。

有一次,白云守端禅师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那里,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了,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白云听了,豁然开朗。是啊,只要自己没有错误,别人笑笑又何妨呢?

人最要紧的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是考虑自己的路怎样才能走得更好。也许你还有这样的感受,做人做事,哪怕是穿一件新衣服、说一句什么话,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到别人会怎样看,会不会不高兴,总是想尽量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担心顺了姑心又失了嫂意,怕别人失望,被别人笑话,甚至责骂。如果偶尔未能尽如人意,或听到背后有人非议自己,就耿耿于怀而不可终日。

如果你曾注意过别人的批评是多么的随意,你便不会太在意。说过的话,他人早忘了,最在意的只有自己,所以何必强加烦恼在自己身上,你就把它当作是一个过客,这样不是活得更轻松吗?

其实,一个人将生活的焦点和生命的重心放在看别人的眼光、脸色和好恶上,千方百计去克制自己,迎合别人,这是非常愚蠢的,且不说千人千性,众口难调,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使能,也只能扭曲自己,最终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生活乐趣和生命价值。

说实在的,无端被人责难、被人误解、被人诬陷,有时比遭到明火执仗的刀砍斧剁还要难受,特别是当内心的委屈、愤懑、悲伤无人诉说时,或有口难辩时,更是苦不堪言。有的人就是这样因为“人言可畏”,像阮玲玉一样走上了自我毁灭、一了百了的不归之路。

话又说回来:“坐下来说人,站起来被人说。”评价人和被人评价都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现象,哪个背后没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谣言止于智者”,不管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评价你,你大可不必太在意、太认真,更不要去理睬,舌头长在别人嘴里,说什么是他们的自由,该怎样做是你的权利。

所以,人最要紧的不是争取别人怎么看你,而是要考虑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怎么才能走得更好。千万不要按别人的思维来对待自己,对待社会。鸣冤叫屈、怨天尤人、仇视社会等做法,那就是上了别人的当,中了别人的圈套。那些存心搬弄是非的人,其目的就是要让你急躁、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