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贵在有自知之明(1 /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释义】

善于了解别人是明智,善于了解自己才最聪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我的才是真正的强者。

【智慧解析】

老子在此把“知人”和“自知”、“胜人”与“自胜”对比,明确表示后者比前者更难。在老子的眼里,智,就是自我之智,明,就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人类的通病是喜欢自以为是,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具有了解他人的能力。一个人善于了解别人,就是知彼,那就是明智。因此,老子把知人作为极大的智慧。

光了解别人还是不够的,还得了解自己。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按照我们的普通想法,不能真正了解别人,总应该能够认识自己吧?其实却不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认为:有的人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其实却很愚昧。

有些人只知道了解别人、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却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持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获得一种自己能够认可的成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

古时候,在一个叫南岐的山谷中,那里的居民很少与山外的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粗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粗的。

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看着看着,他们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起来了,言语里充满了嘲讽:“嘿,你看那个人的脖子!”“可不是,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真是难看死了!”“多细的脖子啊,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人!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他的脖子干干巴巴的,准是得了什么病!”外地人听了众人的话,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叫粗脖子病。你们自己有病不说,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是太可笑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这样胖呼呼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去治,我们都不愿意呢!”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如同南岐人一样,总是喜欢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一般来说,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自命清高,我行我素。

这种类型的人觉得别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庸俗浅薄、低级无聊的,不值得与其接近,有点傲视一切的味道。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屈驾俯就”他人,也显得极为不自然,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种俯就,因此他就变得更孤芳自赏了。

二、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使我们忘乎所以。

做人难,不仅难在要能认清别人,更难在能清楚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的比较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

讲道理容易,实行起来困难。清楚地认识自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人者不一定知己,所以要学会读懂自己,把自己的一生作一本书来读,读懂了自己也就了解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