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结缘总比结怨好(1 / 1)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释义】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从容大度,无德的人就像主管租税的人那样追索计较。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智慧解析】

无论古今,人与人之间疏远、结怨的事,比比皆是。一旦结怨,就很难真正从心里和好如初,往往彼此长期疏远,甚至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使双方心情受到创伤,灵性大受亏损。如果再发生仇恨报复的事情,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所以,人生活在世上,不要与人结怨,而要与人结缘。老子认为,避免结怨的方法就是为善修德。人最贵于有德,厚德在身,就不会与人结怨,就像拿着借债的契据却并不向人索取偿还,而人却来给我。这就是“司契”的真义。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要多交朋友。真诚的朋友和良好的友谊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交友是成就事业的需要,是合作共事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

交友之难不在广交朋友,而在于不要树敌太多,即使不成朋友也要少树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质量,不取决于外在表面的东西,而在于人的内心。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随随于义,人之相拥拥于礼。平等是交友的天平,真诚是交友的真谛,奉献是交友的秘诀。为此,必须心灵相通,以心换心。品德修养是人际交往中被考虑的基础条件。

章士钊特别提到: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性,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行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产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价值。

章士钊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宣传家,他主编的《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革命刊物之一。民国时期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教育总长、司法总长。鲁迅送给他“落水狗”的恶名,他却能坦然面对,实属不易。

章士钊是反对白话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同提倡白话文的胡适针锋相对。1925年 2月,章士钊约胡适同照一相,随后章士钊题白话诗一首赠胡适,诗云:“你姓胡来我姓章,你讲什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你不攻来我不驳,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十五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给你,总算是俺老章投了降。”胡适很感动,写了一首文言诗相和:“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为鄙。”

鲁迅对章士钊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写文章愤怒地斥责章士钊,并把章士钊比作“落水狗”,号召人们不要宽容,而要痛打“落水狗”。由于鲁迅批章士钊的两篇文章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课本中,让章士钊“臭名昭著”,并给他和家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对于鲁迅,章士钊没有机会当面与他和解,但在谈到鲁迅与他的恩怨是非时,很风趣、很大度地说:“哪里有这么多文章好做哟!鲁迅要是活到解放,我和他很可能是朋友呢!”

他还经常说:“我和鲁迅硬是有缘!”原来,章士钊和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都是全国政协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政协常委。“章”和“许”(繁体字)的姓氏笔画相同,在主席台上,章士钊和许广平座位相邻,很有点“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巧合。对此,章士钊愉快地说:“我们都很客气嘛,谁都不提几十年前的事了。我和鲁迅的夫人都和解了,坐在一起开会,鲁迅如果活着,当然也无事了。”由此可见章士钊的大人大量。

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一个人即使有理,也应该收敛,不去把别人往绝路上逼,这样才能做好自己,广结朋友。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有理与无理仅有一步之遥。得理不饶人,不仅没有人情味,有理也会变得无理。用这种方式处世的人,当然不可能有好人缘。何况,你得理时不饶人,以后有机会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从而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也将造成伤害。

由此可见,得理不饶人既害人最终也害己。冤家宜解不宜结,一个懂得宽容别人过错而不记仇的人,“仇人”就会良心发现反过来以诚相报。这样,就能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就会少有羁绊,无负重而轻松前行。

人生,就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宽容,并使人们享受事业成功和生活中的快乐。善于结怨的人其实是在囚禁自己的心,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当我们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便获得应有的自由。会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会拥有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