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释义】
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言的人必愚笨。
【智慧解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学会糊涂处世。后世人对这句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动用之妙,存乎一心。言语是很浅薄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太多的语言去演绎我们的才华,更无须掩盖我们的浅薄。
说话是一门学问,说得不多不少是一门很考究的工夫。有时,明明知道的事情而故意装着不知道,看得分明的东西却装作看不见。通俗一点讲,就是虽然明白一切,但却故意装糊涂。明明知道,明明看见了却装作不知道,装作没看见。
为了保全自己,为了达到目的,你都必须这样做。比如你偶然知道了你不该知道的事情,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你必须要缄口不言。人人都有身处险境、尴尬难堪的时候,“知者不言”常常是明哲保身或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
在一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要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遭到祸害,那你就来个“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这一点,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一生的后悔。这种“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智”了。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此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该人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阅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又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的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洞幽察微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尚算不上有罪而可避害;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要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遭遇不测。
中国人自古懂得一个古训:看破而不说破。但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糊涂不是无知,是人类隐藏着的智慧。糊涂不是无能,是人类一种未曾被启动的潜能。做人要学会糊涂。与人相处,有时需要学会装糊涂。“心照不宣”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装糊涂法,只要你管住了自己的嘴,抑制住你想表现的欲望就行了。这种“糊涂”实际上就是“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是一种少有的谨慎。
愚昧者看不懂,聪明人看得破。看破不说破的是大智慧,看破又说破的则是大愚蠢。宋江久怀招安之志,吴用看得最清楚,但从不说破,宋头领格外倚重于他;李逵动不动就大叫“招甚鸟安”!结果总是受宋江的怒斥。这便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之所在。
有许多事情可以看破不可以说破,难得糊涂才能保全自己。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而又能“难得糊涂”,这样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