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批评是一门艺术,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技巧,也要选择不同的时机。管理者对员工的错误进行批评,并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批评不注意方法,很难达到让下属改正错误的目的。
认真地对待批评员工
批评是一种艺术。作为管理者,能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责备对方,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在玩笑中提醒了对方,也在玩笑中告诉了对方自己不在意。如果能在私下里提醒,而不是当着许多人的面,那就更巧妙了。
有些管理者总觉得批评、责备人是件严肃的事,于是总会下意识地找个正规的场合,用比较严肃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批评。其实批语、批评与责备有很多讲究,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技巧,也要选择不同的时机。
批评下属是一件不太轻松也不容易的事情,有时会令那些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的领导者感到无所适从。但是,谁都会犯错误,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批评下属,就有可能降低部门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情绪。有些管理者一时激动就不分青红皂白对下属进行批评,而忽略了对客观事件本身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所以在批评前要弄清事实真相。而且批评最好能单独进行,如果找上几个领导一起批评,那就成批斗会了,结果会让对方感到无地自容,甚至对生活都会失去信心。如果能在办公室单独进行,即使其他人也知道,但至少他会有一种侥幸心理:“领导批评我好像没人知道。”领导在批评下属时应尽可能营造轻松一点的气氛,比如以关心问话开始,或者以聊家常开始,都能让批评有一些人情味,也能体现你的关心。
虽说事情都是人做的,但在批评下属时,还是要尽量对事不对人。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让下属认为你对他有成见。“对事不对人”不仅容易使下属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问题,让下属心服口服;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样可以在部门内部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下属不会产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溜须拍马的想法。
如果在批评时,下属有抵触情绪,在批评后的几天之内,管理者应该找下属再谈谈心,消除下属可能产生的误解:如果批评后,下属还没有改正错误,要认真地分析他继续犯错的原因,而不应盲目地再次批评。
实际上,大多数的错误不是由下属主观引起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当管理者在批评下属时,也要认真地反省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批评所要注意的三要素
管理者要想达到让下属改正错误的目的,在批评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批评贵有别。
在批评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由于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龄等的不同,接受批评的能力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由于性格和修养上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批评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管理者在批评时就要根据被批评者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切忌批评方法单一,死搬教条。
一般来说,对于自尊心较强而缺点、错误又较多的人,应采取渐进式批评。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指出被批评者的缺点和错误,从而让被批评者从思想上逐步适应,逐渐地提高认识,不能一下子将被批评者的缺点“和盘托出”,使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考、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人,应采取发问式批评。管理者将批评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传递给被批评者,从而使被批评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来思索、认识自身的缺点错误。
对于思想基础较好、性格开朗、乐于接受批评的人,则要采取直接式批评。管理者可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被批评者的缺点错误。这样做,被批评者不但不会感到突然和言辞激烈,反而会认为你有诚意、直率,真心帮助他进步,因而乐意接受批评。
总之,批评要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达到批评的目的。
其次,批评贵有度。
人们常说“凡事得有度”,可见,做什么事情都得掌握一个度,要有“分寸”。在批评中也一样,“过”与“不及”都是应当避免的,要力争做到恰到好处,从而更好地达到使人奋发向上的目的。那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第一,管理者要在批评前告诫自己批评的目的不是针对人而是要通过批评来帮助员工改正错误,进而使他奋发向上;要告诫自己只要达到了这个目的就不要再刻意去责备员工,只要员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诚心地表示要吸取教训,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这样批评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这时就不应该再批评而应该多鼓励。
第二,充分认识到与员工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同志间的关系,认清彼此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此,批评的目的是要把问题谈透,而不是把下属批臭。管理者在批评中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大家风范和君子气派,切不可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必要时还可以适当选用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语言,暂为权宜之策。
第三,下属员工所犯的错误,虽然不是一种根本对立的矛盾,但毕竟是犯了错误,需要的就是批评而不是褒奖。如果批评时语言没有分量,嘻嘻哈哈不了了之,就会失去批评的意义,从而使得错误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不良的影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应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既要维护制度的威严,又不能放弃原则,以免赏罚不明、纪律松弛。
第四,要仔细分析员工犯错误的原因和程度的轻重而给予不同程度的批评,切忌等量齐观、“一视同仁”、各打五十大板,其结果是让被批评者心理产生一种愤愤不平之感,引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应当该轻则轻,不能揪着辫子不放;该重则重,切莫姑息迁就。
总的来说,适度批评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员工的错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批评,做到批评能“适可而止”。
最后,批评贵有情。
管理者的批评实质上就是帮助员工认识错误,并协助其改正错误,因此,诚意和关爱在这种帮助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毕竟人们不需要虚情假意的帮助。
这里说的诚意就是指批评的形式、手段、方法要光明磊落,态度十分诚恳、友好。比如将心比心,不让对方下不了台,不把责任推给别人,不揭老账,诚实做人,体谅员工的难处等等。
爱心就是指批评的目的完全是为爱护员工、提高员工的素质。目的高尚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不掺一点儿私心杂念。而这种诚意和爱心正是员工极为重视的,能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诚意和关爱,员工也就更为乐意地接受批评,进而认真地去认识和改正错误。
因而,管理者在批评时应采取一种诚恳的态度,多从员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是一味地采取粗暴的方式批评,而是要客观地评价员工的过错,热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宽容的批评去鼓舞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就会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批评就是一种关爱,从而激发员工主动地去承认错误,并努力地去改正错误。
带有爱心去批评
为了批评而批评,是批评下属时最忌讳的。或许你会减少一点怒火,但是被你批评的对象却会因为你的批评而惶恐不安,以致影响平时的正常工作。
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每一位管理者就应当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下批评和斥责的方式,三思而后行,在说出斥责的话语之前,提醒自己:批评是为了让员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且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斥责而斥责。
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认为:员工身上最宝贵的莫过于他们的羞耻心和责任心,所以,在管理中,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批评员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员工自尊心的保护,不能让批评过了头,相反,要注意利用这种自尊心和羞耻心,在斥责员工的时候注意把握分寸,掌握艺术。利用了员工的这种心理可以让斥责和批评达到目的,使员工能在批评下奋力一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很有道理,当你的员工把完成的工作交给你的时候,可以肯定地说他此时并没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否则,他就会努力去改正。所以,在你批评你的员工的时候,你一定要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如果不能让他了解错误的所在而是一味地斥责的话,那么,这样的批评只会增加他心中的不满,永远不会达到批评的目的,下次他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在批评之前告诉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很重要。
员工做错了事儿要受到惩罚,这是正常的,也是改正错误所必需的,但是,别忘了,批评仅仅是促进犯错者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不是目的,如果被批评者在得到了这个教训之后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就可以说批评的目的达到了。所以批评的同时最好能对其今后的行动加以指导。对犯错者提供指导也能使他更加容易接受批评意见,所以,最好是双管齐下。
当你在批评你的孩子的时候,你大概不会仅仅为了批评而批评吧?!如果你在批评你的员工的时候,能够像批评你的孩子一样怀一颗关爱、仁慈的心,或许批评的效果会好一点。
不要当众斥责下属
对于管理者来说,当众批评下属是不明智的。因为当众批评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可能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也许会因之产生“我偏不干好”的逆反心理,也可能使其为了维护“面子”而当众反驳。
不管发生哪种情况,批评的实际效果是十分差的,特别是引发被批评者的当众反驳。这种行为既影响管理者的威信,又可能由于被批评者不断的辩护而强化了自认为“正确”的心态。
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一个人不仅是自己拆自己的台,而且会使受批评的人意志消沉,产生自卑感。有一个经理在现场检查产品质量时,对一名主管大声斥责:“喂,你竟给生产劣质产品开绿灯!要知道,公司是不接受这种劣质产品的。你在这里表现得不好,你必须赶快把质量搞上去;否则,我会重新物色人选。”结果,除了他以外,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气愤。
这样当众训斥人不但会使被斥责者十分气愤,而且还会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十分尴尬,感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有同样下场,于是人人自危。同时,这样做还有可能导致员工怀疑其上级的能力。这样,他作为一名管理者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小了,其自尊心也会受挫伤,致使他从此疑虑重重。经理这样愚蠢地处理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加严重。经理不应该当众批评下级人员,而应私下同他研究质量问题,这样既能使产品质量问题得到正当的解决,又能保护下属员工旺盛的士气,对各方面都有好处。
人都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中。有一些管理者总喜欢不分场合地对手下的部门负责人指手画脚,当众喝斥,动辄发脾气,把下属人员置于难堪的境地。他以为这样做会激发员工发挥更大的能动性,通过羞辱行为教育下属人员,以为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威严。这样做虽然对下属人员一时会奏效,但却不能长久下去,因为它会造成人为的心理紧张,对人的自尊心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即使下属人员当时被迫接受了管理者的责备,但内心深处却留下了一个阴影。不断地被斥责,阴影会越来越大,终于会有一天爆发出来,使管理者与下属人员矛盾激化。更有可能的是,下属人员产生的自卑心理会越来越强,意志会日益消沉,尤其是年轻人,还会自暴自弃。这对用人、激励人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有的管理者知晓这种批评的危害,于是就尽可能多地采用表扬的方式。
称赞固然能够鼓舞士气,但当下属的确犯了错误,该责备的仍要责备。如果责备有方,犹如快马加鞭,下属会将此作为鞭策、作为动力,从而干劲十足。倘若下属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上司要斥责他,批评他时,一定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他。因为如果当众斥责他,会使他觉得脸面无光,无地自容,会使他觉得上司太不赏识他,不尊重他。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当他的下属犯了错误时,他会选择适当的方式,如私下里面对面对下属提出批评。这样,下属会感激万分,因为他清楚,上司不仅给了他面子,而且还给了他机会,知恩必报,以心换心,下属会更加努力,做出好成绩来报答上司。
简短有力的批评更有效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开口是银。”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条重要规律。身为管理者,在与员工交流时你常常得多开口,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过于“健谈”已经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呢?其实,适当的沉默,给员工留下一个宁静的空间,让他们想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你处理与员工关系的智慧宝石,巧妙地运用它,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言简意赅地传达你对员工们的要求和期望,如有必要,再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即可,然后你就可以保持沉默,留一些时间给你的员工们好好考虑具体的步骤。当他们的想法不够准确圆满时,你才可以适当地给予补充,做一次适时的指导,但千万不要剥夺你的员工发言与思考的机会。
在你批评雇员时,适当的沉默、宁静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通常来讲,当你批评员工时,他的情绪波动是很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成年后更是觉得面子是很重要的。也许你只是想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一番,并无他意,但是无形中你却伤了员工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颜面挂不住,索性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那你的批评岂不是得不偿失?不要到处都充满你的斥责声,在适度批评之后保持一个沉默的空间,让他有时间冷静地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相信这更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威慑。一方面,员工会因为你的“点到为止”感谢你为他们保留了颜面,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你宽广的胸怀。你的默不作声并非是对错误的迁就,而是留给了对方一个自省的余地。
当内部员工发生争执时,适当的沉默、给他们时间冷静是你的缓兵之计。争执的双方为了寻求一个说法,也许会将你——他们心目中的权威者拉入其中,让你做个公断。在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之前,你绝不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你已经知道了谁对谁错,在双方还面红耳赤地争执、谁都不愿意让步时,你的公断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只可能会使一方的自尊心受挫,认为你是有意偏袒。此时适当的沉默才是你最好的选择,待到双方头脑冷静后,你再公正地做出评价,其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搬弄是非的人似乎在哪里都能找到生存的环境。当你的组织中也存在着一小撮喜欢打“小报告”的人时,对待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沉默,给他们时间,让他们随意去说。这时沉默并不是对搬弄是非者的纵容,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是非的蔓延。试想,如果你对那些“人事秘书”们的小道消息表示出了兴趣,他们一定会更加肆无忌惮,必定会闹得满城风雨,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被搅得一塌糊涂。而若是你选择了沉默,等到他们讲够了必定会索然无味地从你身边走开,是非也就失去了传播的源头。
管理者对员工的批评关键是说在点子上。用适当的话语,留给员工更多自省的空间,以认识所犯的错误,又何乐而不为呢?
用“表扬”来批评
管理者常会遇到大多数人同时犯错误的情况,比如公司开会,大多数人都迟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管不问不行,进行处理又有难度。
中国有句古话叫“法不责众”,挨批评的人多了,大家会觉得无动于衷,点谁的名进行批评,谁就会心中不服:“大家都是这样,又不是我一个,凭什么单挑我的刺?”大多数人有着共同心理,会觉得你的批评是唠唠叨叨,吹毛求疵,十分讨厌,说不定还要“触犯众怒”呢。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比如说,老板召开会议,只有财务部主管准时到达会场,其他人全部迟到。老板大为恼火,但他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表扬了财务部主管,高度赞扬了他的守时作风,结果其他人都面带愧色。
因为迟到的人当中很可能有人有正当理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他们批评一通,那么有正当理由者必然心中不服,觉得冤枉要申辩。他一申辩,其他人也会纷纷申辩,结果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把大多数人都给得罪了。
其实在场的人谁也不怕批评,因为这么多人陪着,又不丢脸,一旦有人申辩,何不跟着起哄?若将“有正当理由的”和“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又不可能。就算你能区分,效果也不会好。
所以,表扬少数实在是最佳做法,既扬了正,又压了邪,受表扬者当然高兴,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你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但并没有得罪他们,他们一方面感到羞愧,一方面还觉得你给了他们面子,会对你更加感激和服气。
大多数人受到责备时,都会觉得不舒服,但也有些特殊的人,把责备看成家常便饭,被责备一顿,过后立即抛之脑后。任你说破嘴皮,依然我行我素。此时不妨反过来考虑从表扬上找方法。
某公司的女经理,精明能干,手下一班干将做事干练、智勇双全。但不久前,她的一名助手调到别处,接任的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这位新来的女大学生,做事马马虎虎,一些资料常常不加整理便递交上去,办公桌上的文件乱七八糟,女经理批评了她许多次,她仍一切如故。女经理决定改变一下策略。以后,她就细心地去发现女大学生的优点,并且发现优点后就立即给予称赞。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了,那个女孩慢慢地变得做事有条理了,也不再那么马虎了,一个月之后,她的工作基本上能令经理满意了。
办一件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一种方法不能奏效时,就应考虑寻找另一种方式。用表扬来批评,既能达到批评的目的,又能使员工乐于接受,管理者不妨常用。
该严厉时就“狠批”
该训就训,该叱责就叱责,方能显露管理者的权威本色。逐渐让下属习惯于叱责,自然而然,你的权威就会不叱而威,不严而立!
不知是否因为社会变得富有,导致现今我们很难遇到为了伸张自己的信念而与人激烈辩论的人,大部分的人皆保持着无所谓的心态,而且避免伤害对方。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只要能够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可以了。”“要是能处理好自己的私生活,何必去议论别人谁对谁错。”保持以上种种见解的人是愈来愈多了。
在这种风气下培育出来的年轻人,很少会遇到挫折。他们未曾被父母责骂过,也不曾遭到邻居老人的训斥。很多老师对学生都尽量采取温和教育。因此,要对这一代的属下叱责并非易事。
作为管理者,必须做到一件事:就是必须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在部属脑中没有上下的观念。
有时你以平和的口吻对下属说话,对方却误以为你在与他交换意见或开讨论会。若部属的年龄与你相仿,情况可能更加难以处理。甚至下属会认为你与他是平等的,你们只是朋友的关系。
你必须使部属清楚区分你们之间的立场并不相同——我是官,你是兵。基于此,情绪性的发怒会有其正面的效果。你必须使对方了解“我是在生气,是在责骂你”,或许这时你更需要出一记相应的猛拳。
如果你突然怒骂一位尚未习惯于被叱责的下属,则可能使对方觉得愕然。他会感到极端的害怕,甚至反抗:“这种公司我待不下去了。”
曾经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被公司派到外地出差的新进职员,每次出差都需要母亲随侍在旁,这是父母亲过度保护造成的结果。像这种人即使受到些微小的挫折,也会想要离开所处的环境,以避免接触烦恼。
像这种职员,一旦离职,你会因此而被他人批评:“就是因为上司不好,才会使他待不下去。”相信你的内心不会好受;若你能用心栽培他,或许有一天他会成为公司的中坚分子。因此,尽量避免下属辞职较妥当。那么,此时你该如何处理呢?
不习惯被责骂的年轻人,当然也不习惯向他人道歉。
在工作场所中即使他对你中伤,他也不会对你表示歉意。即使他内心非常后悔,他也不会表现出来。
通常上司责备部属时,若部属表示歉意,叱责就会适可而止;若部属始终保持沉默,或者净是说些毫无道理的借口,上司会更怒火中烧。一旦演变至此,上司的责骂会超越界限,永无休止。
只要你发现“这小子很狡猾”时,就不要穷追不舍了。否则你会弄不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发怒。
有些部属不习惯被责骂,有的甚至要求上司夸奖自己,他们会若无其事地说:“我是那种不被别人捧就没有干劲的人,若被责骂的话,定会想辞职不干!”
这种类型的部属其实就是将自己的个性隐藏起来,当然也掩藏自己应负的责任。他们卑怯,却又要求他人不能叱责只能赞扬,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若听到有人说:“这儿的水好喝!”他一定会摇着尾巴狂奔过去。若你的手下中有这种类型的人时,你必须在平常便预备好各种叱责的方法,并且努力使他了解你真的很重视他。
一般说来,非常讨厌被责骂的人,总无法了解被叱责始于何事,以及将以何种方式结束,他就是害怕这一点。因此,当你对属下说:“你来会议室一下。”花上个三十分钟,你一面听他的辩解,一面指出他的犯错之处,而在叱责之后,就应该以“今后要更加小心”这句话来作为结束。
这类叱责的方式在使用几次之后,通常被责骂的人就能事先做好准备。即使在被叱责时,也能暗自忖度:“再忍耐十五分钟就可告一段落!”若部属能够达到此种境界,他再也不害怕叱责了。
被叱责的机会增加,部属甚至能够分析经理们的习性,比如“那位主任相当重视批评意识”,“对于顾客抱怨的处理很敏感”及“似乎极端厌恶迟到”等等。
叱责他人是件苦差事,被叱责者更不好受。但叱责对双方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你应该尽可能地将叱责提升为更进步的重要台阶。
随着叱责机会的增多,你会成为叱责高手,而对方亦能成长为一位能够适当应付叱责的职员。换句话说,叱责与被叱责的“呼吸”会渐渐地融合成一体。
此“呼吸”在任何场合皆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是一个不可欠缺的互动关系。若不充足,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会变得不投机,永远无法了解对方的用意。
交涉、折中、讨论、辩解、质问、谢罪等等,皆是由于“呼吸”的融合才有其正面意义。若欠缺“呼吸”,叱责就失去了意义,你将因此错失难得的成长机会。
当人们认真向对方兴师问罪时,才会说出真心话。叱责者也好,被叱责者也好,若双方皆能以诚心来沟通,相信可以更加加深彼此的理解程度,对于往后的一切事务,亦能产生相当大的助益。若错将此机会视为仇恨,则相当令人惋惜。
“虽然有些不放心,但是已经叱责过,相信他应该能理解了!”当你有此念头时,叱责行为便可打住。然后最好在一旁默默观察属下的反应,再思考对策。
叱责时,即便属下没有做适当的回应,你也不要生气,也许他已经在反省,并且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有时,下属理解的程度,通常会超乎你的想像。
即使如此,你的内心依然感到不安。你的属下会继续做相同的事情,应毫无问题,但若有一天属下被调到其他部门服务时,会不会无法适当地处理客人的抱怨?然而凡事并非全如你所想的那么困难,理应不会发生这种状况。
以前那位轻易提出辞职的属下,在习惯了工作的性质,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成为一位能够圆满解决各种问题的上班族,此类例子屡见不鲜。
当然,身为现代管理者不要太钻牛角尖,不要鸡蛋里挑骨头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性,才是上策。
“狠批”勿忘善后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有经验的管理者在这个问题上,既要敢于发火震怒,又要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送暖。
发火,不论多么高明总是会伤人的,只是伤人有轻有重而已。因此,发火伤人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正确的善后,要视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管理者发火他也不会放在心里,故善后工作只需三言两语,象征性地表示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心细明理,管理者发火他能理解,也不需花大功夫去善后,而有的人则死要面子,对管理者向他发火会耿耿于怀,甚至刻骨铭心,此时则需要善后工作细致而诚恳。对这种人要好言安抚,并在以后寻机通过表扬等方式予以弥补。
著名的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殊不知这位“经营之神”经常在工作中责骂部下。但是他的责骂方式是非常巧妙的,其秘诀在于他责骂之后的处理方式。
后藤清一曾在松下公司任职,某一次,因为一个小的错误,他惹恼了松下先生。当他进入松下的办公室时,只见松下气急败坏地拿起一只火钳死命往桌子上拍击,然后,对后藤大发雷霆。后藤正欲悻悻离去,松下说道:“等等,刚才因我太生气了,不小心将这火钳弄弯了,所以麻烦你费点力,帮我弄直好吗?”
后藤无奈,只好拿起火钳拼命敲打,而他的心情也随着这敲打声逐渐归于平稳。当他把敲直的火钳交给松下时,松下看了看说道:“嗯,比原来的还好,你的手真巧!”然后高兴地笑了。
责骂之后,反以题外话来称赞对方,这是松下用人的高明之处。然而,更为精彩的还在后头呢!后藤走后,松下悄悄地给后藤的妻子拨通了电话,对她说:“今天你先生回家,脸色一定很难看,请你好好地照顾他!”
本来,后藤在挨了松下一顿臭骂之后,决定辞职不干,但松下的做法,反使后藤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继续干下去,而且要干得更好。
真正善于驾驭人的上司,在痛斥之后,一定不忘立即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因为,任何人在遭受总经理的斥责之后,必然垂头丧气,对自己的信心丧失殆尽,心中难免会想:我在这家公司别想再往上爬了!如此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他更加自暴自弃。
此时上司若能“打一巴掌揉三揉”,适时地利用一两句温馨的话语来鼓励他,或在事后私下对其他下属表示:我是看他有前途,所以才舍得骂他。如此,当受斥责的下属听了这话后,必会深深体会“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更加发奋努力。如果上司在痛斥下属之后当天晚上立刻打电话给该下属,给予一番鼓励与安慰,那么遭受斥责的下属会心存感激地认为,领导虽然毫不留情地训了我一顿,但他实在是用心良苦。如此一来,下属对于责骂的内容更加牢记在心,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