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与员工打成一片(1 / 1)

作为管理者,在下属面前,如果你认定了“我”是经理,“你”是员工,应当各尽其职,这样,下级就不可避免地会对这样的上司采取疏远态度。而成功的管理者总是想方设法拉近自己和员工的距离,让下属在心目中把管理者当成自己人。

放下自己的“架子”

日本某矿业公司的一位董事长在他年轻时,因为自己工作上急于求成,遇事常急躁冲动,把事情办得很糟,结果被贬到基层矿山去担任一个矿的矿长。在到职欢迎酒会上,由于他一不善喝酒,二不善辞令,以致被老职员们认为是一个不讲人情的上司,年轻的职员和矿工们对他更是敬而远之。他在矿里一度很被动,工作开展不起来。

这样闷闷过了大半年后,在过年前夕,举办同乐会,大家要即兴表演节目。他这时在同乐会上唱了几句家乡戏,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那些一向对他敬而远之的部下们,会因此而对他表示如此的亲近和友好。此后他还在矿上成立了一个业余家乡戏团。从此,他的部下非常愿意和他接近,有事都喜欢跟他谈。他也更加与部下贴心了,由过去令人望而生畏的人变成了可亲可敬的人。在矿上无论一件多难办的事,只要经他出面,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事情定能办成。由此这个矿的生产突飞猛进。因为他工作有能力,而且如此得人心,后来他荣升为这个公司的董事长。

他升为董事长后,有一次在工厂开现场会,全公司的头面人物都出席了。会上大家都为本年度的好成绩而高兴,于是公司总裁的秘书小姐提议使大家在高度欢乐中散会。她想出一个办法,把一个分公司的副经理抛到喷泉的池子中去,以此使大家的欢乐达到**,总裁同意这位小姐的提议,就和这位董事长打招呼,董事长表示这样做不妥,决定由他自己——公司最高领导者,在水池中来一个旱鸭子游水。

董事长转向大家说:“我宣布大会最后一个项目就是秘书小姐的建议:她叫我在泉水池中来一个旱鸭子戏水,我同意了,请各位先生注意了,我就此做表演。”于是他跳入池中,游起泳来,引得参加会议的几百人哄堂大笑……

事后总裁问他:“那天你为什么亲自跳下水池,而不叫副经理下去呢?”

董事长回答说:“一般说来,让那些职位低的人出洋相,以博得众人的取笑,而职位高的人却高高在上,端着一副架子,使人敬畏,那是最不得人心的了。”董事长这些话唤醒了总裁,使他和董事长一样,在平时注意与部下打成一片,学到了办好企业的招数。

记住员工的姓名

作为下属,谁都希望自己受到上司的重视。特别是在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中,管理者若能从众多员工中轻易地叫出其中一名的姓名,对方将感到非常的荣幸。

要想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你得将每个员工都看成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个人。开始时,不管你领导的团体有多大,在四处走动时,至少能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有人说恺撒大帝能叫得出他军团里成千上万人的名字。他喊他们名字,然后他们为他在作战时卖命。

的确,任何主管都希望员工知道自己的名字,反过来说也是如此。记住员工的名字,因为他们值得一记,因为记住他们的名字,主管才能进一步去了解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你去看他们和让他们看你才有意义。美国西屋公司董事长道格拉斯·丹佛斯说:“主管越能明白员工个人状况,就越能量才使用。”

因此,假若你领导的是一个大团队,至少你应该知道几个员工的名字,假若你领导的团队小,那你是再幸运不过的了!你可以知道得更多一点。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知道一种最简单、最明显、最重要的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对方的姓名,使人感到受重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为罗斯福制造了一辆汽车。当汽车送到白宫的时候,一位机械师也去了,并被介绍给罗斯福,这位机械师很怕羞,躲在人后没有同罗斯福谈话。罗斯福只听到他的名字一次,但他们离开罗斯福的时候,罗斯福寻找这位机械师,与他握手,叫他的名字,并感谢他到华盛顿来。

拿破仑三世曾自夸说,虽然国务很忙,但能记住每个他所见过的重要的人的姓名。这说明,能不能记住员工的姓名,与忙不忙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是否尊重自己的员工。

当然,记住员工的姓名,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下一点功夫。一般记住大量人的名字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当对方介绍姓名时,要聚精会神,并记在心里。

有的人虽主动问对方“尊姓大名”,但对方介绍时又心不在焉,对方还未走,已经忘记了他是谁,哪里还谈得上下次见面!有的人记忆力强,有的人记忆力差一点,这是事实。如果记忆力差,可以说:“对不起,我没有听清楚。”让他再说一遍,加深记忆。还可以在听的时候,一边用每个字造成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来加深记忆。比如,你的员工叫马胜长,你就说马到成功的“马”,胜利在望的“胜”,长命百岁的“长”,这就使你印象深刻多了。

二是记住每个人的特征。人有多方面的特征,有外形的特征,如眼睛特别大,胡子特别多,前额很突出等等;有职业上的特征,如他技术最好,在某一技术、学识上有受人称道的雅号,等等;名字上的特征,有的人名字故意用些生僻的字,或者很少用来作名字的字,有的人名字与某几个人的名字完全相同,这本来是没有特征的,但可把“同姓共名”作为一个特征,再把他们区别开来就容易了。

把名字与这些特征联系起来,就不容易忘记了。

三是备个小本本,如果是尊贵的客人,切不可当面拿出小本本来,只能背后追记。但对员工,你可以说:“我记忆力差,请让我记下来。”员工不但不会讨厌,还会产生一种尊重感,因为你真心实意想记住他的名字。为了防止以后翻到名字也回忆不起来,除了记下名字以外,还要把基本情况如单位、性别、年龄等记下来。这个小本本要经常翻一翻,一边翻一边回忆那一次会见此人时的情景,这样,三年五载以后再碰到此人,你也可以叫出他的名字来。

四是多与员工接触,百闻不如一见。有不少的主管,一有时间就深入到基层,同他的员工或一起干活,或一起娱乐,或促膝谈心,或共商良策。这样的领导者,不但能叫出员工的名字,连员工在想些什么都能说得出来。

为员工保守隐私

由于领导职责与工作的需要,管理者对员工情况通常有较多的了解。有时,员工出于对管理者信任,向他们反映个人问题,说心里话,甚至把个人隐私也和盘托出,希望管理者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管理者在掌握员工隐私的同时,也就负有为之保密的义务。

在这方面有一些细节问题应加以注意:

一是在公众场合不要谈论员工隐私。

从实际情况看,管理者泄露员工的隐私大多数并不是有意的。往往是他们一时疏忽,没有考虑到场合环境因素而说走了嘴,使员工的隐私曝光。比如,有些管理者以为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可靠,因而说话过于随便;或在某些社交场合,情绪激动而信口开河,把不该说的话捅了出去,造成不良后果后他们才意识到。

二是在家人面前不要谈及员工的隐私。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家里说话是比较随便的。但是管理者在家人面前不应谈及员工隐私的话题,以防家人当成趣闻轶事传出去。

三是不要当众把隐私当成制服对方的武器。

当管理者与员工发生矛盾冲突时,绝不能一时冲动就拿对方的隐私作为武器当众揭短,以图制服对方。这样做必然触犯人家的尊严,员工会因受到羞辱而奋起自卫,导致势不两立的结局。

总之,对于管理者来说,为员工保守隐私绝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它关系到自己在员工中的威信。因此,绝不能等闲视之。

打成一片管理才有效

管理者要想做好工作,必须与员工打成一片,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

如果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制造一种神秘感,让员工仰首而视,敬而远之,上级与下级油水分离,下级对上级俯首听从,这样是绝对干不好工作的。只有关系融洽了,员工才可能更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得更好。

有这样一位领导者,他经常不在办公室里,一有时间就到员工中去,今天这个车间,明天那个科室。员工称他为“游击司令”。这个“司令”的脑子里有一部员工的活档案:谁的家庭情况怎样,工作有什么特点,经常闹什么情绪,甚至脾气、兴趣如何,他都一清二楚,与工人谈起话来十分亲切投机,员工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对他讲。假如他高高在上,员工几个月也见不到一次面,就不会有这样水乳交融的场面。

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一个领导者,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员工从来不知道他想什么,听不到他一句心里话,那他同谁也交不上朋友。只有向员工敞开心扉,把心交给员工,同员工心心相印,无话不谈,员工才能信任他、亲近他,也对他交心。领导者可以把本企业面临的形势、工作上的打算、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苦衷,诚恳坦率地告诉员工,让大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我们不能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那是“愚民政策”,同当代的领导原则是格格不入的。

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人关心,尤其希望得到领导者的关心。有时一句亲切的问候,一番安慰的话语,立刻会使他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当一个人思想上有什么疙瘩,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工作上遇到什么挫折时,他都希望得到领导者给予的帮助和体贴。而在感受了领导者的关心之后,他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领导这样关心自己,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呢?

员工所希望于领导者的,不只是对个人生活的关心,还希望领导能广开言路,倾听和采纳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如果一个企业员工有这样的反映:“领导者不让我们讲话”、“我们只有干活的义务,没有说话的权利”,那就糟了。所以应当注意,在制定计划、布置工作时,不要只是领导单方面发号施令,而应当让大家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在平时,要创造一些条件,开辟一些渠道,让大家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如果不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感到不被重视,抑郁寡欢,工作也感到索然无味,丧失主观能动性,有的人甚至会发作起来,产生一些矛盾。领导者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征求意见,搜集看法,还要从制度和措施上鼓励大家献计献策,正确的及时采纳,突出的给予奖励。如果下属煞费苦心提出的宝贵建议,领导者根本不认真对待,这就会严重挫伤大家的积极性,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那样热心了。

有人说,在新时期不提倡“领导手上要有同工人一样多的老茧,身上有一样多的泥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据此而得出结论,说领导者就不需要深入基层,不需要同员工同甘共苦,那就错了。特别是在一些危急时刻、关键场合,领导者应当出现在那里,带领大家奋战,这样才能与员工建立起生死与共、祸福同当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