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人才且善待人才(1 / 1)

自古以来,妒贤嫉能的人总是成不了大气候。鱼儿潇洒自如是水的功劳,上司的辉煌员工功不可没,你身边的人才就是你的最大财富,离开他们,你可能将会一事无成,他们对于你的善待受之无愧。所以,如果你成功了,你的局面做大了,做了官或者做了老板,那么对你来说,善用人才和善待人才都是你的当务之急。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可见,科学用人是领导干部工作的重心之一。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领导者,汉高祖刘邦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用人之道可谓名留千古,值得后人借鉴。

刘邦出身低微,年轻时游手好闲,30多岁才当上泗水亭长。无论是学识还是才能,他都不及贵族出身的项羽。但是,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刘邦能最终打败骁勇善战的对手项羽,称霸天下,建立汉朝,其非凡的用人之道可谓决定性因素之一。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将自己夺天下的原因归功为用人,"此三者(注:张良、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秦末农民起义之初,项羽兵强马壮,声势浩大,吸引了不少人才,韩信、陈平、彭越等能人志士都投靠其麾下。但最终都弃之而去,这与项羽不善用人有极大关系。而刘邦却敞开大门,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又吃苦肯干,就能出将入相。

刘邦建业之初只有萧何、曹参、樊哙等几位人才,到后来达到事业鼎盛时,身边已聚集了一大批文武贤才。谋士张良、陈平,深明韬略,足智多谋,且极富政治远见;武将韩信、王陵、周勃、灌婴、彭越、英布等,尤其是韩信,被当时的人们评价为"国士无双",其军事才能足以千古留名。此外,其他大小文武贤才陆续投奔,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再说,刘邦也很会用人才,且善待人才。他用人时从不责备求全,只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对于他的下属给予充分信任与尊重,用人不疑,这与项羽有天壤之别,项羽刚愎自用,对自己的部下存有疑心,导致人才纷纷弃之而去。

心胸宽广、惟才是举、人尽其才是衡量一个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领导,刘邦并不具备卓越学识和才干,但他懂得发现和尊重人才,让人才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发挥自身的特长,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凝聚力极强的优秀团队。这样,夺取天下,也成为一种必然。

在用人上,如果只盯着一个人的弱点和短处,而看不到他的长处,因为其无足轻重的弱点而不任用,那么,这不仅是自己的损失,有时还会带来威胁。用人是为了发挥他的特长,而不是为了用其短处,只要缺点并不影响其长处的发挥,何必盯着他的短处连长处也不要,“把脏水和孩子一同泼掉”呢?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刘邦,曹操的局面也做得很大,他的用人待人也不失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曹操的用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求"全才"和"完人";二是能抛开个人恩怨,不计前隙,以礼相待,把敌对营垒的人才争取到自己这边来。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兵力对比是一比十,处境对曹操极为不利,但他采纳从袁绍处叛降的谋士许攸的建议,亲率5000精兵,偷袭袁军粮草,使袁军内部大乱,趁机击溃了袁军。大获全胜后,清点战利品时,曹操在袁绍的图书中看到很多自已的部下写给袁绍的书信,表示愿归顺袁绍。哪料想,曹操以少胜多。面对这些书信,有人建议曹操将与袁绍通信的人斩杀,以敬效尤。曹操不仅没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反而将所有书信付之一炬,不予追究。在场的很多将士不理解,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在曹操看来,此时写信人肯定后悔莫及。若斩杀之,不仅于事无补,反给人气量狭小的印象。

曹操对手下人这样,对来自敌营的人也不拘一格用人之长。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时,许攸因袁绍固执己见深感失望遂投奔曹操。曹操对许攸失态相迎,待如上宾。许攸向曹操献上妙计,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立了头功。许攸才智过人,却恃才傲物,有时使曹操很下不来台。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力量突然强大,乘胜占据了袁绍的老巢——冀州。这天,曹操率文武官员来到冀州门口时,许攸纵马靠近曹操,以鞭指问曹:"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许攸直呼曹操乳名,加上把打败袁绍的功劳全归于自己,引起众将的不满,而曹操却淡然一笑了之,并未加罪。

曹操的容人之量难能可贵,他能不计较别人一时的过失或者某方面的缺点,宽谅人才是他知人善用的又一举措。

相反,袁绍却是一个鸡肠小肚、心胸狭窄的人,他不仅难容敌方阵营的人,就连自己手下的人提出的不同意见也不能接受。因此,其势力由强变弱,终为弱其数倍的曹操所灭。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善用人才,才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善待人才,才能使人才尽力尽忠。然而社会上还有一些性格刚直、好顶撞上级的人才,被称为"逆才",常遭到疏远之甚至弃而不用,从而导致一大批确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佼佼者受压抑、遭排斥、被埋没。在世界各国争抢人才的当今时代,这种歧视"逆才"的现象理应得到彻底的改变。

不要以为凡是"逆才",都属于对立面,都是有敌意的。殊不知,“逆”中有“敌","逆"中亦有"友”。"逆才"未必都是正义事业的叛逆者。在许多情况下,能够倾吐逆耳忠言者,往往正是表里如一、襟怀坦白、才华出众的能人贤士。唐朝贞观年间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刚正不阿的"逆才"。他经常针对唐太宗的缺点和错误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下不来台。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一直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可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以作为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为有魏征这样的"逆才"贤相辅佐,唐太宗才坐稳皇帝的宝座,使唐王朝有了贞观盛世的出现。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由此可知,用人待人都有大学问,尤其是在局面做大做强之后,更要善待人才,善用人才,量才录用,尽取之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气做人、洒脱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