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学习永远充电(1 / 1)

老一辈人有一句经验之谈: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不断积累,才能造就自己。尤其是你的局面做大之后,说明你已迈向了另一个成功的起点,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你,这时候你更不能有丝毫懈怠之心。

晋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隐居田园后,某一天,有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从陶渊明这里讨得获得知识的绝妙之法。

见到陶渊明,那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你老的学识与才华,不知你老在年轻时读书有无妙法?若有,敬请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有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颗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他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颗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快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此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用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指出了:要想真正学到一点知识,决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成就自己喜欢的事业,决心、信心、恒心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不断学习,永远充电,方有希望达到目的地。

历史上有许多成功之士,他们原本是贫寒人家打拼出来,一路腥风血雨,确实磨砺出了超凡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但他们仍然缺乏相关的知识,比如科学知识,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事实,这时候,就要放下身段,去学习,去给自己充电,为下一个成功或更大的成功再度努力。

某书上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是蜗牛。据说,有一次,一个人看见蜗牛顶着厚重的壳艰难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壳去掉,让它轻装上阵,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正是这看上去又粗又笨、有些负重的壳,让小小的蜗牛得以万里长征,到达金字塔顶。在登顶过程中,蜗牛的壳和鹰的翅膀,起的是同样的作用。可惜,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羡慕鹰的翅膀,很少人在意蜗牛的壳。

学会了知识,给自己充了电,就如同有了壳的蜗牛,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思想,更要像蜗牛一样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世界。而创造世界,就得有知识,光靠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远远不够的。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更需要不断学习和充电。有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在职期间如果不继续学习,无需五年就会面临职场尴尬窘迫,甚至处在失业的边缘!随着人才竞争的白热化,人在职场中会不断的折旧,利用脱产或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则是防止折旧最好的办法。即使你是老板,也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否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你的企业同样会遭遇淘汰的命运。

我有一位同学,在家乡创办了一个装潢公司,生意也算做得挺大的了,但他近日来电说要去学习一年,给自己充充电。由于社会的发展,他明显感到了来自行业上的重重压力,凭借以往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有位外国记者曾问亚洲首富、世界十大富豪之一的李嘉诚:"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说:"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李嘉诚勤于自学,尽管年迈古稀仍爱书如命。他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有资金但缺乏知识和最新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有了知识就不必担心没有资金,因为小小的付出就能获得回报,且很有可能成功。现在跟数十年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成功学大师认为:学习是最便宜的投资,时间是最昂贵的投资。的确,我们可以花12个小时的时间就学到别人用一生总结出来的经验,既节约了大量的摸索时间也减少了应付的代价,何乐而不为呢?学习不仅决定着个人的成败兴衰,而且是人生兴衰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