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今年6岁,读幼儿园大班。有一天,表妹来了,明明把表妹带到他的卧室玩。刚开始,妈妈还听到两个小家伙在房间里玩得挺开心的,但过了不久,妈妈就听见房间里传来了表妹的哭声,妈妈闻声跑进去,发现明明居然拿玩具熊打表妹的头,妈妈赶紧把两个孩子分开,并且批评明明说:“你再打表妹妈妈就不要你了!”明明刚想解释说,“是因为……”妈妈就打断了他,“你打人还敢顶嘴?”然后强令两个小孩在不同的房间玩。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在家长们看来,犯了错误还要进行解释的孩子是在做无谓的狡辩。他们认为,孩子跟大人“顶嘴”为自己申辩就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所以,听都不听孩子的申辩,就给予了否定的态度。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懂得“顶嘴”是孩子有自己主见的表现,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想“狡辩”或者“顶嘴”,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行为申辩而已。然而,父母却剥夺了辩解说明的权利,这样的强制性的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危害:
第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里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以后面对父母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权当耳边风。
第二,使孩子形成认识障碍。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而与父母争辩。而这时父母简单粗暴地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不让其通过“辩”来分清是非,根本性的问题其实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由此,孩子的认识就会逐渐产生偏差。
第三,扼杀孩子的新思想。一个想“顶嘴”辩解的孩子,往往能将是非善恶权衡在自己的评判标准上,显示了不唯命是从、求是明理的思想特质。许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父母“不许顶嘴”的高压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创造性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让我们看一位家长的日记:
孩子的爷爷过生日,我们一家三口都回去了。
老人高兴,和孩子又说又笑,又唱又闹。我们大人在厨房里忙活饭菜,做好一个就放在客厅的桌子上。
做得不少了,我出来数数有多少菜。就在这时,我发现儿子端坐在餐桌旁,明目张胆地吃了起来。我的火一下子冒了起来:“怎么回事?大人都没坐下,你先吃,有没有礼貌?过来!”
儿子低着头,非常紧张地走了过来。老人赶紧嘱咐道:“不要打骂孩子。”爱人知道我的脾气,上前说了一句:“注意分寸,别影响气氛。”我马上收敛了许多,领着孩子到了另一个房间。
要是以往,我肯定会劈头盖脸地训斥一番。也许受场合的影响,我突然拉住儿子的小手,耐心地询问他:“说说,为什么要抢着先吃饭?”
儿子天真地说:“我饿了。”“饿了也不能先吃,这样很不礼貌,我不是跟你说了好几遍了嘛!”“我一看见螃蟹就想吃,所以控制不住。”“你抢什么,哪一次吃好东西你没吃上?”可儿子依然辩解:“爷爷同意我先吃了。”我顿时无话可说,儿子的理由很充分:在爷爷家,我怎么就不能随便点?
但是,我必须回击他:“你说说,今天有几个人吃饭?爷爷那是心疼你,可你太不自觉,没把握住自己。你让舅舅、舅妈怎么看待你?爸爸妈妈的脸上也不光荣。他们会说这个小孩太霸道了,好吃的都让他抢去了。”
儿子不吱声,我知道他听进去了。“所以说,你今天做得太过分了,好好想想,下面应该怎么做?”说完,我就走出了房间。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儿子走了出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他分筷子,端杯子,吃饭的时候不但祝福爷爷生日快乐,还主动为大人服务,很有分寸和礼貌。
我很欣慰,儿子前后不同的表现,给了我很大启发。根源在哪儿?主要是家长的态度,唯一的不同在于,我没有一味地批评,而是让孩子说,说出他的动机和理由。就是说,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申辩,然后有的放矢,再讲明道理。
是的,如果这位家长酣畅淋漓地大骂一通,孩子极有可能哭了起来,然后便使性子不吃饭,情绪低落,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强行遏制孩子去申辩、解释的行为是不明智的,父母一定要抱着民主、理性的态度对待那些喜欢“顶嘴”的孩子。
在此,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宽容对待那些喜欢“顶嘴”的孩子。爱“顶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诉求”,他们通过申辩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愿望,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强的表现。此时,父母的宽容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父母基于个人的面子和尊严,而置孩子的委屈和苦衷不顾,以势镇人,以“大”压“小”,就有可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当然,还可能让孩子因此变得不再喜欢说话。
第二,耐心倾听孩子的申辩是有必要的。孩子需要申辩,说明他有表达“委屈”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急于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而妄下结论。应该耐心、真诚地去倾听孩子辩解的理由,并且加以具体分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大人足够的“尊重”,也只有这样,他们说起话来思维才会更晓畅,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
第三,为孩子营造辩论的氛围。在孩子为自己的行为申辩时,父母不妨因势利导,让孩子充分申辩,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良好习惯,这样做的目的,能使孩子既明事理,又练口才。
第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让孩子申辩并不是让孩子牵着大人的鼻子走,而是鼓励孩子说话、表达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谬误,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信心去克服它。这样,孩子才能够变得更加地能言善辩而且明辨是非。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把孩子的“顶嘴”与自身的“权威意识”挂上钩,把孩子的思辨和不讲礼貌混为一谈,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争辩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正确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