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对没有错”(1 / 1)

因里希·魏兰德出生在德国古城福希海姆一个世代都做银匠的家庭中,他家的首饰以精巧考究而闻名全国,历代帝王和皇亲国戚每逢庆典,都指定要他家制作首饰、器皿和勋章。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母亲希望儿子魏兰德成为饱学之士,就带年幼的魏兰德到外祖父家住。魏兰德在外祖父的培育下,在数学、物理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后,已经懂事的魏兰德被父亲领回了家,魏兰德请求父亲让他读书,而墨守成规、谨记祖先遗训的父亲却生气地说:“读书有什么用?我们这样人家的孩子学点手艺才是正经的!”

不久,父亲为结算不清一个月首饰买卖的账目而气得暴怒不已,魏兰德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把杂乱无章的账目结算得一清二楚。当魏兰德把结算好的账本捧到父亲面前时,父亲感动得眼眶里噙满泪水。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思考,父亲深感自己不让孩子读书是错了,第二天一大早,他毅然敲开了儿子的房门,郑重地向魏兰德道歉,并搂着他激动地说:“你是对的,我支持你的请求,你好好读书吧!”

魏兰德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刻苦读书,22岁就取得了慕尼黑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因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

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孩子,让孩子做错事后一定要改正并道歉。但当自己做错了事时,却很少或从不道歉,尤其是不愿向孩子道歉,更有甚者,腆着一副“厚脸皮”向孩子叫嚣:“我绝对没有错。”殊不知,父母学会向孩子道歉,正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举。有时当孩子“闯祸”后,父母由于一时感情冲动,往往会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批评或惩罚。事后,父母又往往会后悔。这时,倘若父母能勇于真诚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动补救自己的“过失”,则可以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从中受益。

相反,如果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错怪了孩子仍理直气壮、死不道歉的话,伤害的将是孩子的心灵。

田大烈的妈妈发现钱包里少了100元钱,就一口咬定是田大烈拿了。田大烈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田大烈:“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田大烈不服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田大烈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补上一句:“田大烈,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田大烈觉得受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父母怎样处理。父母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摆家长架子。错怪了孩子,就主动道歉,而且态度诚恳,不敷衍,不找客观原因。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做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认错,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必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识和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团结,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样,父母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高了。

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形成“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而如果在对孩子做错事后,父母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头。

父母怎样才能做到向孩子认错呢?在向孩子认错时,父母又应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父母要改变观念,放下思想负担,正视自身的错误。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同时,每个人还有改正错误的义务,不可能因为“为人父母”了就会不犯错误,也不可能因为孩子的爱戴而使错误消失。既然任何人犯错误都是难免的,那么犯了错误也就不必过分羞愧,而应将精力放在改正错误上,只要改了“就是好同志”嘛!因此,向孩子认错并不丢“面子”。

第二,父母道歉的态度很重要,不能太过于生硬、轻描淡写。如果父母采取错误的态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会加深误解,因为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意识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应用真诚的态度来道歉,不要碍于面子或者身份而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提一下。

第三,要想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父母犯错误的事实,就必须与孩子多交流。通过交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会犯错误的,但是,自己绝不是故意要伤害孩子的感情,而看到孩子的感情受伤,自己实则也很内疚。孩子只要感受到父母的悔过之情,自然就会理智地对待犯错误的父母了。

总之,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应该带头去做、认真做好。当父母违背了自己说过的诺言,就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做检讨,孩子才会感到父母的说教真实可信,不是居高临下的骗人把戏。这样,孩子就会自愿自觉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并在犯错后勇于承认。父母勇于向孩子认错,这是一种无言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