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後华的父亲十分“厉害”,对张後华经常非打即骂。这天,张後华上网吧耽误了学习,他的父亲气不打一处来,上前扯住孩子,左脸一巴掌,右脸一巴掌,接着用脚狠踢,踢倒,孩子挣扎起来,复又踢倒,如此反复多次。围观者甚多,都纷纷劝阻,可张父不但不听,打得反而更起劲,还破口大骂起来:“你再去网吧我就打死你!”张後华这下子也火了,不顾一切地捡起路边的砖头向父亲砸去……
到了晚上,父亲发现张後华没有回家,紧接下来的几天也没有踪影,这下子可把他急坏了,赶紧到处打听孩子的下落。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家里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原来张後华因仇恨父亲离家出走后,身无分文的他在饥寒交迫之下只好偷盗,被街道巡逻的民警抓个正着。到这时,张父追悔莫及。
由此可见,打骂只会事与愿违,孩子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说谎、离家出走、打架等“意外”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他断言:“打骂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家长们的普遍愿望。但是,由于他们教育“失重”“失度”,有意或无意中采取了打骂的教育方式,结果事与愿违。某教育专家在总结我国家庭教育时认为: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生活中,很多事例表明,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达不到家长教育的目的,而且会使孩子形成各种心理问题,而这,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有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
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要遏止打骂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危害:
第一,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孩子遭到打骂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第二,会造成悲观厌世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变得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家长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家长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家长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三,促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家长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从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第四,导致孩子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骂。为了逃避打骂,孩子往往被迫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家长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第五,造成孩子人格畸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等,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总之,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家长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会伤害孩子的身心。成功的家长应该是懂得拒绝打骂和暴力的家长,应该是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创造快乐天空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