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威严但绝不要严厉(1 / 1)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家长误认为教育孩子必须严厉。好像家长的态度不严厉、措辞不强硬,孩子就不会听话一样。久而久之,家长就形成这样的口头禅“你今天必须”“你要”“你应该”“你不许”等。这种做法,不仅束缚了孩子的“拳脚”,让孩子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还会把孩子培养成一只“软柿子”。

心理学实践证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是因为父母采取了“单向教育”的方式。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拥有着绝对的权威,遵从严厉的原则,认为如果态度太过温和则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这种方式却恶化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第一,严厉会让孩子变得懦弱。

自从小玉懂事起,她不敢到集体场所玩耍,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家中父母的好友来访,她也躲开不肯相见,常常独自与玩具作伴。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小玉说什么也不肯去,在去的路上常常大哭大闹,到幼儿园后则一人躲在角落里,不参加集体游戏,生活也显得被动。

上小学后,小玉与老师、同学接触显得紧张、不自然,甚至感到很别扭。她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不敢和别人目光对视,更不能在他人的注视下学习,甚至不敢独自在公共厕所小便。

小玉的父母很着急,带着她去找心理医生,医生询问他们在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和盘托出,坦承从小就对小玉严格管教,他们遵奉“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的教子原则。医生听后频频摇头,指出小玉的症结就出在父母严厉的家庭教育上。

小玉的胆小怕事,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交恐惧症。究其根源,是父母对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粗暴干涉孩子心灵自由发展的后果。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五大自由:看、听、感受、幻想以及情绪的释放,但许多父母总喜欢用自己的判断去取代孩子的判断,不给孩子思考和决策的自由,也不允许孩子表达自然的情绪。被管得太多太严了,孩子的心理防御系统开始启动,他们觉得自己总是犯错、不如别人,慢慢变得自卑、怯于尝试,进而脱离社会生活,形成社交恐惧。

第二,严厉会导致孩子出现强迫症。

这天,某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咨询师接待了一位高中生的来访,她诉苦道,自己洗一次手就要花两个小时;拒绝吃被人摸过有“细菌”的东西;现今体重35公斤,可还嫌自己胖……咨询师说,这是典型的强迫症状。

“父亲对我的期望很高,他希望自己的女儿比任何人都强。”这位高中生说,从她小时候开始,父亲对她的学习、生活都要求达到完美。有一次,她考了班里第一名,但父亲责怪她为什么和第二名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因为顶嘴,脾气暴躁的父亲动手打了她。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地,她顺从了父亲的意思去努力学习,达到父亲期望的高度,同时,按照父亲设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值很高,实施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孩子也对自己有着较高的要求。问题是,孩子一旦经历了某些挫折,就容易出现无法接受事实的心态,从而会逐渐出现强迫思维等症状。专家建议:在生活中,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教育孩子要有战胜自我的信心,而不要因为孩子们达不到父母的高要求总是打击他们。

第三,严厉会导致孩子产生厌世情绪。

小柯的成绩经常名列班级前茅,各种竞赛也经常拿奖,可近半个月来,她举止异常,上课心不在焉,说话更是语无伦次。有一天,他竟然对老师说:“活着真没意思。”老师家访后发现,由于小柯父母家教太严,对孩子总是采取否定式的教育方式,小柯已经憋出病了。

小柯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导致了小柯对生活感到失望,更对人生感到厌恶,才终于有了“死”的念头。由此来看,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力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的孩子,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度严厉,应与孩子建立平等的谈话模式,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这才是管好孩子的绝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