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餐桌”变成“教训桌”(1 / 1)

小学生张倍源的家就在学校附近,以前,每到中午,他总准时回家吃饭、休息,下午上课前再到校。近来,他的班主任发现张倍源总是在中午时分趴在教室睡觉。经询问,班主任才知道了真相。张倍源的妈妈近来改上晚班,中午在家吃饭。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这本该是件好事。可张倍源不这么想:“吃午饭时,妈妈会仔细打听我的学习、考试情况,有一点不如意,妈妈就会‘老账新账一起算’,把我教训一顿。”张倍源说,回家吃午饭成了比考试还可怕的一件事。“我跟妈妈撒谎说,最近中午要补习,所以中午就在学校吃饭。我说不要她送饭,她就每天给我午饭钱。”张倍源说,每天中午放学后,他都会背着书包到校外晃一圈,有想吃的零食就买一些,不想吃就干脆饿着。

瞧,孩子为了不在餐桌上挨训,宁愿饿肚子,这实在是父母的失职。父母在餐桌上跟孩子进行交流、说些有趣的事本是件好事,但如果把餐桌变成声讨孩子的“审问台”,食物再美味,孩子也是食不甘味啊。

很多父母误认为一边吃饭一边“教育”孩子是一举两得的好时机,于是一到吃饭的时候,父母就开始问孩子的功课,查孩子的成绩,讲孩子的过错,接着就开始教训孩子,常常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饭局笼罩在一种不愉快和紧张的气氛之中。殊不知,这种“餐桌教育”害处实在不少:既影响孩子食欲,又会使孩子情绪低落,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场合、选择时机,切莫在餐桌上对孩子进行指责,即使实在需要指责一番,也必须要注意分寸,切不可一味地质问,提要求、下命令,更不可不容孩子分辩,话不投机,就吹胡子瞪眼睛,以至摔碗筷拍桌子。

父母在与孩子就餐时要做到三个“不要”:

一不要恐吓。比如孩子不愿吃饭,有些父母心情急躁,大声呵斥,这会让孩子感到十分紧张,更抑制食欲,即使孩子勉强吃完,也因心情不好而影响消化。孩子不愿吃饭原因有多种,或是吃零食多了,或玩得过于兴奋了,如只是偶尔发生,父母最好予以宽容,并对他说明错处。如时常发生,则需从根本上调整孩子的生活规律,不能简单斥责了事。

二不要忆苦。有些父母喜欢在餐桌上“忆苦”——不停地陈述自己当年的环境是多么多么的艰苦,以此教育孩子要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如此“忆苦”教育方式,尤以一些年迈长辈所常用,但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父母重复多了,孩子会不以为然,反会增强内心的叛逆和抵触。

三不要揭短。有的父母视吃饭时间为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常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不对,或翻旧账狠训一顿,高谈阔论,大讲道理。

有个教育家曾经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听到父母的赞扬而不是整天的批评训斥。其实,在每天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各人谈各人的趣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餐桌可以当课堂,但讲述的内容要尽量多一些亲情的教育与交流,父母宜讲点有益的文化知识和鼓励孩子积极向上的好人好事等。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往往会把学校里的事情、自己的学习情况讲给父母听。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所讲的内容,好的加以表扬,不足的加以引导。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这一点很重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

同样,我们的父母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进餐教育”:

第一,介绍相关的饮食常识。餐桌上聊饮食,不仅增进食欲,还可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使孩子更容易接受相关知识的灌输。可谈的内容很广泛,如膳食要平衡,营养要全面,应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吃过热、过硬、难消化或刺激性强的食物;不反复食用单一食物;不吃腐坏变质的食物等。真正让孩子吃出健康,吃出学问,吃出乐趣。

第二,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到一定年龄,就会开始喜欢独立用餐具吃饭,这标志着他对“人格独立”的向往,父母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第三,鼓励孩子全面摄取营养。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挑食、偏食,否则会影响他们对营养的全面摄入和吸收,一味地迁就孩子任性的饮食喜好,还会使他养成自私、缺乏自控力等缺点。

第四,教育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让孩子知道饭菜来之不易,应该节约粮食,如酌量添饭,食物不要咬了一口就扔掉等。

第五,教育孩子得体的用餐礼仪。饭前饭后让孩子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在餐前餐后帮忙收拾餐具等,既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又增强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同时,教育他们尊敬长辈和客人,等大家都坐下了,才可以动筷子;好吃的东西要先考虑到别人,不能全都夹到自己的碗里;自己先吃完了,离桌前要招呼其他吃饭的客人慢慢吃。

孩子是纯洁的,餐桌是浓缩的,希望父母能正确利用餐桌这个方寸之地的小课堂,对孩子少一分指责,多一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