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与人快乐相处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家长有必要让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大方,体会分享的快乐。
赵振发是个11岁的男孩子。一次他对老师说:“我不快乐!虽然我家有两个保姆,上百本图书和数不清的玩具。可是,我就是不快乐!”
于是,老师就问他:“你把这些书分给没有书的小伙伴看过吗?”
“没有。”
“那你把那些玩具分给别人玩过吗?”
“也没有。”
“你的压岁钱用来帮助过有困难的同学吗?”
“更没有了。”
“所以你不快乐!”老师这样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和别的伙伴分享,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这次谈话后,赵振发了解到贫困地区有许多爱学习的孩子没钱买课外书时,他真的很吃惊,就和妈妈一起捐出一万块钱,为5所农村小学建立“手拉手”书屋。
几个月之后,赵振发真的收到了上百封农村孩子的来信,赵振发的班主任当时惊讶不已,还以为这个男孩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这些信中,农村孩子对赵振发表达了最纯真的感谢,说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书,还说这些书让他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给他们带来了不曾有过的快乐,更说他们一定会好好读书……
赵振发被感动了,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自己的这些书是多么的神奇!
慢慢地,赵振发变得快乐了,他还和妈妈商量好,每年都要省下一些钱来捐书,送给山里的孩子。第二年,他又捐了1000册书……
分享是快乐的大门,学会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就进入了快乐城堡;独享是痛苦的大门,只去独享,只会独享的孩子就走进了痛苦的泥潭。所以,让孩子学会分享,是让孩子学会交往,变得快乐的必要手段。
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教孩子学会分享:
·不要溺爱孩子
由于当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子,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更严重了。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以往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全据为己有,导致孩子只会独享,不愿与他人分享。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在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这点不难办到。因自我为中心的前提是匮乏,所以你给了他满足,他在获得安全感后,孩子自私的想法就会淡化。比如,如果孩子只有一颗糖果,他当然不会喜欢把它分给别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的糖果,他就会留出自己的部分,乐意让别人去分享剩下的部分,当他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时,逐步减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黄妈妈经常在放学接儿子的时候,给儿子带很多小零食,让他分给小朋友们。开始儿子不肯,妈妈告诉他家里还有很多很多,他才放心了:看到朋友们拿到东西的喜悦,孩子慢慢开始变得热心了,主动给每个小朋友友分发。
·不能让孩子有特权
家长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自己有需要,别人也一样有需要。不要让孩子凡事把自己放到第一位,这样的孩子容易表现自私自利的行为。
·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要让孩子明白,分享表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分享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互利。
·让孩子多结识大方的同龄朋友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与其说大人的榜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同龄人的带领就会更加刺激孩子下决心向同龄人学习和比较。如果孩子身边的朋友大都是大方不计较的好孩子,那么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太差。要知道,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
·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
一般来说,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法各有不同。父母千万不可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贵宾一样,要穿最好的,要吃最好的,有好的东西只想到自己。众多家人意见中,老是以孩子意见为优先,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小皇帝”。这些孩子在家里有这样的表现,到外面自然也习惯如此。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与人分享。
在教育孩子与人分享的同时,家长还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和技巧,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玩具,切忌对他进行强迫,也无须向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不妨可以这样跟他说:“你玩一会儿,让他玩一会儿,你们俩都高兴,不是很好吗?”适当地引导孩子,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鼓励、赞美,能让孩子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新更多的乐趣的机会。当孩子较小时,家长不妨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分享训练”。比如,当孩子手中拿着画册时,家长可以拿着一个玩具,然后温柔地、慢慢地递给他玩具,并从其手中取走画册。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此外,家长还可以从侧面出发,想一些比较特别的点子,让孩子体验到与人一同分享玩具时可以玩出一些新的花样,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这样做能吸引孩子自动尝试着与小伙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