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多为别人着想(1 / 1)

有位母亲为自己今年8岁的女儿伤脑筋,她经常跟同事诉苦:女儿性格很内向,还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不会关心别人。奶奶生病时叫她做点事她都不高兴,平时就更不用说了。在学校里也不会关心同学、老师,甚至在公共汽车上给病人让个座都不愿意。我们在家里上让老、下让小,在单位里也热心助人,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自私、不关心别人呢?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她才好?

可以说,很多孩子的家长都有着这位母亲的烦恼,他们发现,孩子总是把心门关起来,从不允许别人靠近,也从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因素导致孩子“冷漠、无情”——当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被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人围绕着:好吃的尽让孩子吃,孩子要求什么也尽可能满足,孩子听到的都是好听的。在孩子内心世界里,从不知道“不”字的意思,在这样的“顺境”中,久而久之,孩子变得狭隘、自私、冷淡,不会关心自己以外的人和事,见到好吃的,抓到手就吃,不关心别人能不能吃到;看到好玩的玩具,就任着性子要,不管父母能不能承受得起;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不耐烦,任性发脾气,不论别人如何看他,一切以我为中心,只知有我,不知有他。

孩子终归要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与别人相处,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只有那些关心别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支持别人的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孩子不会关心、支持和帮助别人,他们又如何能适应社会而被社会所接受呢?孩子成人后,狭隘、自私,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差,即使智力水平高,也是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纠正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教育他们要从小学会关心他人。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互相关心,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待亲友要嘘寒问暖,谁生病了,主动侍候;谁有困难,主动帮助。家长对别人主动、热情地关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关心别人。

·要加强指导,积极鼓励

孩子的认识能力比较低,知识经验少,需要家长在认识上给予帮助,行动上给予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诉家长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家长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良好的思想行为。回报是一种对给予我们帮助和爱的人的真诚感激。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高尚的,反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则是可耻的。家长如果只是无私地给予孩子以无尽的爱,而不注意培养孩子知恩图报的品德,孩子就会视家长对他的关爱为理所当然,尤其是集众多爱于一身的独生孩子,更容易养成娇惯、自私的心理,将来一旦父母老矣,不能为他所用了,他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就恩断义绝,最终变成忘恩负义之徒。

·鼓励孩子交往,让孩子学会谦让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朋友,这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谦让的一个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但是,很多孩子邻里交往很少,他们终日一个人学习、玩耍,时间久了,孩子的心里自然很少考虑到他人,孤独的环境促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形成。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家长除了要多陪孩子交谈、玩耍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发展友谊,要鼓励孩子带同学、朋友来自己家里玩,也要鼓励孩子去别人家玩,让孩子帮邻居家取报、送信,到邻居家借还物品等。当然,家长带孩子出游时,也可带上孩子的同学、朋友。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与朋友应怎样相处,逐步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

·利用移情作用,培养孩子情趣,增进关心别人的感情

移情是人将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事物或另一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孩子总是这样认为,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也是和人一样,都有思想和感情。因此,他们常把动、植物当做人一样看待,跟它交谈,对它爱抚。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思想行为,鼓励指导他们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培养他们对花草、动物的珍爱之情。他们对动植物有了这种珍爱之情,往往也会对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所以,指导孩子种植与饲养,培养他们喜爱花鸟虫鱼的感情,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

开始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帮着扫地、拿碗、拿筷子等事情,他做得好就要表扬他,让他有成功的满足感,让孩子在劳动中懂得,帮助别人很开心。

总之,孩子关心别人的良好习惯是靠平时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因此,作为家长,应对孩子的行为与性格的养成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