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容易让孩子脱颖而出(1 / 1)

口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资本。放眼政坛或商界的风云人物,无人不是能言善辩的高手。我们无法想象:奥巴马没有良好口才怎能战胜麦凯恩登上总统的宝座,马云、俞敏洪没有良好口才怎能说服投资人掏腰包、鼓动员工跟随自己。

良好的口才,给人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沟通的顺畅,还能给人带来自信与融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在众人面前,若能够清晰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念。这个人的自信心必定会大增,性格也会越来越温煦与美好。而人际关系和口才的高低更是有直接的关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怎样说、多说良言不出恶语,还真不只是个人的意愿问题,更涉及口才的高低。

毫无疑问,孩提时的口才好坏与长大后的口才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口才,等于为他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一个善于言谈、口才突出的孩子能在人群里做到谈笑自如,幽默得体,赢得他人的喜欢。通过口才,这些孩子能迅速走进他人的心灵,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友谊与喝彩。一个口才突出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容易从人群里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成功的机遇。相反,如果你的孩子不善言辞,就很可能会阻碍个人的发展。

韩非为韩国的公子,与李斯一同在荀子门下学习。虽然韩非才华洋溢,但患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词,所以多次上书韩王陈述他的抱负,都没有被韩王重视。

后来,韩非写的《韩非子》这本书流传到了秦国,书中的《孤愤》、《五蠹》等内容秦王赢政看了非常喜欢,他赞叹说:“哎,如果本王能见到这个人,与他一起郊游,现在死也不感到遗憾了!”李斯听了非常嫉妒,就骗秦王说:“这本书不是韩非写的!”

为了证实李斯的话,秦国以战争要挟,逼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的欣赏,准备重用他。但李斯怕韩非受了重用后,秦王从此冷落了自己,就在秦王面前告状:“今天大王想要兼并诸侯国,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最终是为了韩国而不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如果把他放回韩国,最终只会留下祸害,不如现在把他杀了!”

才高八斗但不善言辞的韩非,就这样被奸人杀害了。

由此可见,口才不好,不但可能使孩子坐失良机,还可能让孩子在被人误解,因不善于言辞而蒙受冤屈。

与韩非不同的是,神童甘罗不仅才思敏捷、聪慧过人,而且能言善辩,12岁就已经凭着卓越的口才被秦王破例拜为上卿(战国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

据说,甘罗在祖父甘茂的教导下,自幼就智力超人,成了秦相吕不韦的宾客了。

有一次,吕不韦请张唐赴燕国为相,联合燕国夹击赵国,张唐因故称病不肯出行,使得吕不韦很不高兴。甘罗闻讯找到吕不韦,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张唐。吕不韦见他小小年纪很不以为然。甘罗却说:“项橐七岁能当孔子的老师,我现在都12岁了,不妨让我试试!”吕不韦最后还是同意甘罗前去劝说张唐。甘罗让张唐与白起比战功,再让张唐比较范雎与吕不韦的权势,最后以白起不敢出征攻赵被范雎逐出成阳死于杜邮的故事,提醒张唐,便之如梦初醒立即整装出发。

后来,甘罗先行一步到达赵国,凭着出色的计谋与口才,说服了赵国的国王让出了五座城池给秦国。秦王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五座城池,自然大喜过望,他赞赏道:“你的智慧真是超出了你的年纪啊!”于是就封他为上卿。

不难看出,在才智方面,韩非绝不逊色于少年甘罗。然而,在口才上面,甘罗就略胜一筹了。聪明、善辩的少年甘罗懂得分析利害关系,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话去打动别人、说服别人,为自己赢得主动权。正因为如此,甘罗受重用而韩非被无端迫害。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必然能够更加明白口才的重要性。人生而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有利益上的竞争与冲突是难免的。想要解决冲突和矛盾,单靠暴力的手段,轻率、鲁莽地行事是行不通的,而应该依靠智慧的头脑、优秀的口才作为“战斗”的利器,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家长,你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唯一能做的,便是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小努力培养孩子的口才,便是让孩子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最有效方法和最直接途径。

可是,当前,很多家长对孩子口才的认识都存在着不少误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误区一:琴棋书画才是技能,才是专长,至于“说话”——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现在说不好,等长大了,孩子慢慢就能把话说好了。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家长很注重培养孩子琴棋书画等技能,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以保证孩子“不输给别人”。也因此忽略了孩子口才这种最见成效的技能训练。造成许多孩子“懒得说话”、“不懂表达”、“在生人面前说话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误区二:“口才”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需要什么“口才”呢?贫嘴、耍嘴皮子还差不多。难道耍嘴皮子还需要培养吗?许多家长不喜欢总爱喋喋不休“耍贫嘴”的孩子。孩子一说话,他们就开始呵斥:“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成天跟鹦鹉一样!”、“你能不能安静几分钟呢?”类似的语言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表达的积极性,让孩子慢慢就失去了说话的兴趣。

误区三:对“成功”的狭隘认识。许多家长受“沉默是金”这一说法的影响,认为“少说话多做事”、“埋头做事”才是成才之道。正因.为如此,这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专注”点做作业,不说闲话;能像大人一样思考,不无聊地一有什么小事情就打小报告;能保持沉默,不因为说错了话而惹上麻烦……这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眉头紧锁,一副若有所思的小大人模样。这样的孩子一般也是不善于表达的。

误区四:思想认识不足。一是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念,认为升学语文考试只考读写,不考“口才”,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培养“口才”能力,能把学习学好、考试考好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二是肤浅的认识,看不到口才培养对其他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看不到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诚然,这些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一定要自我纠正,并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指导:

·家长要创造让孩子说话的机会

家长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孩子在浓浓的语言学习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语言天赋和潜力。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家庭环境。一个在良好语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优秀的口才能力。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罗伯特赫斯博士就说:“家庭语言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能力。”事实也是如此,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说话习惯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最愿意模仿的对象,是孩子口才学习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深深影响孩子的行为与说话形式。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在说话、做事时一定要为孩子做出表率。正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施莱伯所言:“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粗话、脏话随便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语言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年轻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

可以说,生活是发展语言的源泉,丰富生活可以让孩子的语言内容更丰富起来,让孩子有话可说、愿意说。比如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观看演出、逛公园、爬山、到各地观光旅游等。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孩子在五彩缤纷的实际体验中摄取大量的有价值的说话材料,寻到说话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