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平概述
东南世家公子 中华思想先驱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清咸丰8年,即公元1858年,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卒于民国16年,即公元1927年。康有为的生活年代和家庭背景对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有为的祖父名康赞修为道光年间的举人,曾担任教育方面的官职,父亲康达初曾任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的叔祖康同器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被清政府封为护理广西巡抚的大官,晚年回乡修筑祖宗祠堂和园林宅第,拥有世人称羡的园林和藏书楼。康有为在一个富有而优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小继承家业,学习儒学,期望有一日科举高中,继续和发扬家族的荣耀。
康有为最早时向祖父康赞修学习,19岁时师学当地有名的学者朱次琦。康赞修、朱次琦都推崇宋明理学,康有为在两人的影响下抛弃了汉学的烦琐考据,从事理学的研究。当他认识到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他又对理学失去了兴趣。22岁这一年,康有为离开家乡,独身一人来到了西樵山白云洞,在这研读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很多宣讲经世致用思想的书。这一年,他还去了香港游历,眼界为之打开。之后,他又阅读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等书,用康有为自己的说,他“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思想由“中”转“西”的重要开端。1882年,康有为从北京应会试回乡,途径上海。在当时的现今之地上海,他得以进一步接触西方思想和制度,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随着国家灾难的深重,随着对外国文明认识的深入,康有为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本国的封建制度先进。
康有为的家乡广东省南海县,是一个在当时来说较为开放和先进的地方。南海县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背靠广东省会广州,濒临珠江出海口,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人杰地灵。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在离南海县不远的珠江**发,此后,帝国主义侵略的硝烟,在珠江三角洲几乎不曾断绝。康有为出生时的1858年,已距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有了15年之久。广东沿海这个首先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缺口”的地区,各种属于时代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如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1872年,南海县的简村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珠江三角洲一带在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机器生产为主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可以说,康有为的出生地使他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的残害,而他的家庭出身又使他能够拥有广博的学养,并激发起一个文人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出生成长于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干涉的地方,他又能较早地接触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有益于他日后新思想的形成。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中华民族的水深火热,点燃了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熊熊燃烧的救国之火。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助西方文明来实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
“公车上书” 维新领袖
清朝光绪21年,即1895年,正值京城会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正集聚北京。他们一个个满怀抱负,踌躇满志,企图荣登皇榜,以科举入仕,一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二来为国家的复兴、民族的独立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年的4月,不幸的消息传来: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接踵而来的,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通商等不合理条目触目惊心。中国战败,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到民间,立即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奔走相告,为此愁眉不展,怨气难消。
此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应试,听到战败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消息,他激愤异常。他联系了同来应试的广东老乡,准备对此采取行动。此时,来自湖南的应试学子也团结一致,积极活动了起来。4月22日,来自广东省和湖南省的举人联合到都察院上书,打了一场运动的头阵。紧接着,来自其他十余省的举人们纷纷仿效、跟随,一时间群情激动、一片沸腾。
1895年5月1日,康有为决定联合在北京的所有举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上书请愿活动。他集结了来自全国19个省的一千多名举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商议联合请愿一事。到会举人们推举他起草奏书,康有为热血沸腾,挥毫一天两夜,终于写成了18000言,这就是著名的《上皇帝书》。文中,康有为提出了“拒绝批准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三项主张。《上皇帝书》写成之后,举子们纷纷争相抄送,一时洛阳纸贵。不多时,签名的举人就达到了1300百多人。5月2日,各省举人与数千市民排成一里多长的队伍,把《上皇帝书》递到都察院,但顽固腐朽的清政府拒绝学子们的上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尽管光绪皇帝没有看到学子们的慷慨陈词,但这此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公车上书”没有成功,但它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上皇帝书》之后,康有为继续上书光绪皇帝,恳切地要求变法图强。康有为的第三次上书终于呈递到了光绪皇帝的手中。光绪阅读之后既振奋又感动,他力排阻挠,终于于公元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开始了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
康有为是“百日维新”的核心人物,是光绪皇帝的重要参谋之一。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废八股,兴西学,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提倡开办实业等。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了“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宣告终结。
尽管“百日维新”同样以失败收场,但有幸逃过清政府迫害的康有为为了需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依旧不懈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