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平概述
国家民族危亡 个人命运飘**
明朝万历47年,即公元1619年,王夫之生于湖南衡阳一个没落的地主知识分子家庭。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因晚年居于衡阳石船山而又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子生活的年代,正属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之际。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步复杂化和尖锐化,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水平多有提高,社会政治、经济多有变动,这样的社会条件,造就了以批判宋明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就是这一启蒙思潮的杰出代表之一。
青年时代的王夫之就很关注动**的时局,他和好友组织“行社”“匡社”等爱国团体,显示了他亲身力行、匡时救国的志向。另一方面,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养,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科举仕途之路,希望入仕为官,为国效力。1624年,王夫之在武昌的科举中高中举人。第二年,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攻陷武昌,进驻衡阳,王夫之称病拒绝了农民政权的邀请。
王夫之之后的生活轨迹,与明朝的命运息息相关。1644年,清军入关,明王朝命悬一线。王夫之上书湖北巡抚,向朝廷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1647年,清军攻陷衡阳,王夫之的父亲、叔父、二兄在战乱中蒙难。王夫之和好友在衡山举兵抗清,后来战败而投奔南明朝廷,被授予官职。后在政治上遭人报复残害,得救后逃归湖南,隐居山中。1652年,民族英雄李定国率军收复衡阳,请王夫之出山。王夫之没有答应,之后在湘南度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后移居常宁西庄源,教书育人。
这十年的曲折颠沛,给了他亲身接触下层社会的机会。他在这期间体察民情、体验社会,为总结故国覆亡的教训而笃学深思,发愤著述。《周易外传》《老子衍》这两部哲学著作,以及《黄书》这部政论著作的写成,就与他的这段经历密不可分。王夫之在荒僻的石船山麓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尽管学习、著书的条件很是艰苦,但他笔耕不错,写出了大量的作品。
全能学者 哲学大家
王夫之的学识极为渊博,他在经学、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学术上都有精深的造诣,对于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也旁涉兼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留心当时点滴传入中国的“西学”。他丰富的学术、思想造诣,成就了他数量丰富、涉猎极广的作品。现约有73种,401卷王夫之的作品存世,约有20种已经散佚。
哲学思想是王夫之思想的重要组成,也是他拥有很高思想成就的一方面。《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相宗络索》《黄书》《噩梦》《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等,是王夫之主要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论断富有批判精神,他运用想象力,别开生面地注释经学。他将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划分为“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继承和发扬了《易》学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的唯物主义。他大体上将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唯识之说归入“异端”阵营,主张给以它们严厉的批判。他主张以批判的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进行深入的研讨,在批判中吸取精华。他以此积累起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资料,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