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小故事集锦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从小天资聪颖,又酷爱学习,他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父亲见他如此,既高兴、宽慰,又心急、不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习之余有所休闲放松,董太公决定在府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儿子有机会就去园里散散心。
花园建造的第一年,太公一边派人去南方学习园林建造,一边热火朝天地准备各种砖瓦木料。渐渐地,花园里呈现出一片勃勃的生机,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董仲舒的姐姐曾多次邀请弟弟一道去赏园游玩,但董仲舒手捧竹简,只是摇头不允。姐姐无奈,只能让他继续在屋里学习孔老夫子的《春秋》,背诵先生布置的《诗经》。
到了花园建造的第二年,花园里屹立起了几座假山。邻里、亲朋家的孩子纷纷由大人带着来拜访,在假山上玩得很是尽兴。他们想让这位好学的伙伴加入,董仲舒却一直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连头都不抬一下。
第三年,花园终于建成了。亲戚朋友纷纷携儿带女地前来观看,对花园的精致、美丽赞不绝口。太公叫儿子去园里玩看,董仲舒只是点点头,却仍然埋头于书简。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全家都在花园里吃着月饼赏月,唯独不见一个人的身影。原来,这好学的董仲舒趁着家人在赏月的光景,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天道酬勤。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读书的涉猎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他读遍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两度为相 辞官著书
汉武帝求贤若渴,令各州郡推举贤良,董仲舒被推举。汉武帝向董仲舒提以三问,董仲舒写成著名的“天人三策”。武帝惜才,将他封为江都相,事奉易王。一向骄横、好武的易王在他的礼义劝诱之下,渐渐受到不错的熏陶,董仲舒也得到了易王的尊重。
董仲舒善于推言灾异之事。一日,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发生灾变,董仲舒经过一番推演,草拟了一份奏章,想要呈给汉武帝。不料还没上奏,这奏章就被大臣主父偃看到了。主父偃非常嫉恨,将这奏章偷出,交给了汉武帝。武帝召集了诸多儒者大臣,来讨论其中所奏的内容,这些人中就有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吕步舒不知奏章为老师所作,说它是纯粹的一派胡言。董仲舒因此被交到吏部,理应被处死,后来有幸被赦免。
从此以后,董仲舒再不敢谈论灾异了。再后来,董仲舒又遭到大臣公孙弘的陷害,为刚愎自用的胶西王之相。虽然胶西王知道他为大儒而善待他,但董仲舒害怕获罪,终究在不久后辞官归乡,开始了安心著述的学者生涯。
董仲舒名言选录
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天不变,道亦不变。
治乱兴废在于己。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