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平概述
韩国公子 求学赵国
公元前281年正值战国末期,这一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诞生了一位公子,他就是先秦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论辈分,韩非子是韩国王国之君韩王安,即韩废王的堂兄,是正宗的韩王室宗族。
虽身为韩国公子,韩非子却丝毫没有染上养尊处优、游手好闲的不良贵族习气。相反,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了韩国的前途命运而奔走呼号。
尽管同列战国七雄之一,与西边日渐崛起的秦国和南边实力强大的楚国相比,韩国不仅国土面积狭小,而且政治颓败、军事松弛。韩非子长大成人的十几年间,他对国家的症候所在早已心知肚明。他从小就立志求学,严谨勤勉,树立了远大的报国志向。从小的努力让他少年成名,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个努力、上进的公子。学无止境。韩非子怀着强烈的报国梦想和远大的志向,在一段时间的游学后开始了一段新的求学旅程。他餐风饮露,跋涉千里来到了南边的赵国,求学于荀子。
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虽被尊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实际上却是一位“杂家”。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为本,又兼收法家、道家、墨家和名家之长。他以儒家后人自居,尊孔子为圣人,但反对以孔子嫡孙孔伋和儒家亚圣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他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最突出的成就,一为强调了“礼”,二为提出了“性恶论”。荀子之“礼”相较于孔子,更加重视社会上个体的行为规范,具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他认为,人性由性和伪两部分组成,其中性是人的先天本能,性是恶的;伪是人的后天教化,伪是善的。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立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礼义道德来“化性起伪”,达成人的后天教化,维持社会道德和秩序。
韩非子受老师荀子的影响很大,但思想观念又与荀子很是不同。尽管荀子的思想成分较为博杂,但儒家思想依旧是其思想支柱,韩非子却没有承袭老师的衣钵,而是转投了法家,并且成绩斐然。正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云,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虽然师从儒学大家,韩非子却喜好刑名法术,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吸收了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因此,国家要以“法”来约束民众,并且施刑于民。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之前法家各流各派的思想之长,如申不害的“术”思想、商鞅的“法”思想等,提出了具有总结性和代表性的新思想,成为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后世的人们提起法家,首先想到的多是韩非子,而少有人知道他之前的法家先哲了。
有人以为,韩非子之所以为“韩非子”,是因为“韩非”是复姓,而“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就如孔子姓孔而被尊为孔子,孟子姓孟而被尊为孟子一样。这是错误的。
韩非子姓韩名非,那么我们为何通常将韩非尊称为“韩非子”而非“韩子”呢?一种说法说的是与韩非子同一时代,已经存在一个被尊称为“韩子”的人了,为了区别二人而将稍后的韩非称为“韩非子”。也有人指出,唐代之前,世人也常称韩非子为“韩子”,后因唐代大家韩愈的缘故而改称“韩非子”以区别。唐代之前的作品中将“韩非子”或《韩非子》称为“韩子”或《韩子》的也不鲜见。例如,《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韩子五十五篇”,即为《韩非子》五十五篇,又有《正义阮孝绪七略》再曰“韩子二十卷”,即为“《韩非子》二十卷”。韩愈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被世人和后人尊称为韩子。唐代之后,为了区分韩非和韩愈,我们通常将“韩子”指称韩愈,而将“韩非子”指称韩非。
不为国用 身死秦国
韩国国小势弱,周围强国早就虎视眈眈,垂涎已久。韩非子在外学有所成,然而当他归心似箭地返回了韩国,倾尽自己所学,向韩王安推广帝王之术和富国之策时,却遭到了始料不及的冷遇。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据学者们推测,是因为他无法与人正常交际。韩非子患有口吃结巴的毛病,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这必然对他的游说工作的开展很不利。尽管不善言谈,但思维敏捷、博学多能的韩非子依旧找到了抒发自己志向和怀抱的途径,那就是著书。
上帝似乎总是公平的,韩非子没有铁齿铜牙,却有下笔成章的才华。他善于著述,所著的文章论事、说理气势逼人,不得不令人折服。韩非子在政治上的困窘只是暂时的,他思想的光芒早已伴随着作品的流传而闪耀他国。
公元前233年,即秦王政14年,雄心勃勃的秦王嬴政正在苦苦寻觅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为后世立法的政体。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孤愤》和《五蠹》。阅毕,嬴政感慨万分,以为如此优秀的作品该是古人的遗世之作,他仰天长啸道:“哎!寡人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交游,就死而无憾了。”一日,嬴政在与大臣李斯交谈时谈及了《孤愤》和《五蠹》,钦佩、赞誉之情溢于言表。李斯禀告说这文章作者并非古人,而是自己的同窗师兄韩非。嬴政大惊,当他得知韩非健在,立马下令王翦率领20万大军屯兵韩国边界。大兵压境,不为金钱、不为土地,只要韩王安愿意派遣韩非子出使秦国,以完成嬴政当面求教的心愿。
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韩非子毅然踏上了出使秦国之路。嬴政以礼相迎,在咸阳宫以隆重的仪式接见了自己思慕已久的“偶像”。仪式结束后,嬴政留下了韩非子请教,韩非子趁机拿出先前准备好的文章一篇,递予秦王,以表明此次出使的目的所在。
这篇文章就是有名的《存韩》。文中言辞恳切,说理透彻,韩非子建议秦王将赵国作为进攻目标,放过多年无怨无悔地追随秦国的韩国。尽管嬴政心中清楚自己迟早要将韩国消灭,但面对自己神交已久的大家,心中还是有所动摇。
秦国统治集团默默地注视着韩非子和秦王的举动。面对韩非子存韩的建议,声势日长的秦国上层集团自然是难以妥协的,而面对秦王举棋不定的态度,早有人开始谋划着行动了。
李斯曾与韩非子一道拜在荀子门下,其思想也属法家一脉。李斯曾为楚国小吏,后立志摆脱穷苦命运而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他有野心,有斗志,也有专营的智慧,逐步成为嬴政身边的宠臣。同窗治学之时,韩非子的成就便远在李斯之上,如今眼见着其就要成为秦王的宠信之人,这是李斯所不容的。进过一番筹划,李斯和他人联合向秦王上书,批评了存韩的错误思想,又趁机诋毁说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自然为韩国的利益着想,秦国不能重用,若放其归国又是养虎为患,不如将他杀了。秦王一时听信李斯之言,将韩非子暂时收监入狱。后李斯利用职务之便,给韩非子送去了毒药,逼其自尽。当嬴政感到后悔,想要赦免韩非子之时,一代法家大师早就魂归天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