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墨子智慧拾珠(1 / 1)

十大思想家 秋至乐 1406 字 5天前

墨子小故事

慷慨陈词 止楚攻宋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进行着激烈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国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工匠鲁班,让他制造用以攻城的云梯等器械,为攻打宋国做准备。

一位正在家乡讲学的先生听闻了楚国即将攻打宋国的消息,心中非常着急。他一方面安排自己的弟子帮助国守城,另一方面亲自出国,前往楚国。他急急忙忙地赶路,日夜兼程,鞋破脚烂也毫不在意,十天后他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进程后,这位先生首先找到了鲁班,说服他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在鲁班的引荐下,他见到了楚王。他问楚王道:“现在有一个人,他丢掉了自己的彩饰马车,却想偷邻居的破车子,丢掉了自己的华丽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粗布衣,您觉得这是个什么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说:“那个人既然像你说的那样,恐怕是有偷窃癖吧!”他于是趁机对楚王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宋国疆域狭窄,资源匮乏。两相对比,正如彩车与破车,锦绣与破衣。大王想要攻打宋国,岂不是和有偷窃癖的人一样?如果真的攻宋,大王一定会丧失道义而最终失败。”

楚王听后自觉理屈词穷,只得借鲁班已造好攻城器械为由,拒绝放弃攻宋计划。这位先生于是又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并不是战争取胜的法宝。大王如果不信,可让我给您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了。于是,他开始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代表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每次都被他击破,可谓屡战屡败。最后,鲁班攻城的器械用尽了,但他的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只能认输,他故意对这位先生说:“我知道怎么赢你,但我不说。”他也答道:“我知道你怎么能赢我,但我也不说。”楚王听了两人的话,觉得莫名其妙,问他们说的什么。这位先生义正辞严地说道:“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但是事实上,我早已布置好了城防,我的弟子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大王您也无法取胜!”楚王知道攻宋无法取胜,只能被迫放弃了战争计划。

墨子论度

一位从郑国来的人拜在墨子门下,他治学勤恳,态度恳切。一日,他想买一双新鞋子,就先量好了自己的脚长。他来到了市集,却猛然发现忘了拿量出来的尺度。他大叹一声:“哎呀,我忘了拿尺度!”说着,就放下了手里的鞋子,奔回家去了。得到他拿着尺度返回市集,市集已经散了,他的鞋自然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道:“为什么不用脚来试呢?”郑人回答说:“我宁愿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旁人听了,都讥笑他。郑人看到别人嘲笑自己,却不明白原因所在。他苦苦思索,最后只得来找自己的先生墨子。

墨子耐心地听郑人说完事情的原委,末了朝他摇了摇头。

“先生,我相信尺度,不相信自己的脚有错么?”

墨子思索了片刻,发问道:“宁可相信尺度,不相信自己的脚,这种说法倒是没什么错可言,但是你真的是这么认为的么?”

郑人被先生这么一问,愈发疑惑了,他摇摆不定道:“当时我的确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

“你当时就不是这么认为的。”墨子坚决地否定了他,继而进一步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宁愿相信尺度,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这就说明在你眼里,尺度比脚重要。如果你真的是这么认为的,那又为什么去集市买鞋的时候带了你的脚,却没有带上尺度呢?你能够把尺度忘了,就说明你其实并不重视这尺度。如果你真的足够重视,就不会忘了带上,也就不会被别人嘲笑了。”

郑人听了先生的一番话,不解地说道:“其实我并不觉得一定需要尺度,我带着自己的脚不就够了么?”

墨子闻言,仰天长叹道:“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

郑人闻言,更加满腹狐疑,有些局促不安地看着先生。

墨子继而缓缓说道:“我们的任务是去制定度,然后让所有人都遵守度,这是我们墨家的精髓啊。你自己拿着脚长的尺度去买鞋,这既不方便,也没必要。但是,如果哪天你劳驾他人去帮你买鞋,这时候尺度的作用就大了。就更加广阔的范围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将世上所有人的脚都一一测量,然后依据其长度将这些度分成甲乙丙丁若干等次的度名,如此,每一个人都知道了自己的度,在买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记得自己的度名就足够了,也就用不着每次在买鞋之前都脱鞋测量一次了。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从复杂到简单。”

郑人听得如痴如醉,不时默默地点头。

最后,墨子微笑着说道:“人人有度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为此,我们要做到宁可相信尺度,也不相信人!”

墨子名言选录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不急,非士无与虑国。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观以教人。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王道****,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不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